續藏經 沙彌律儀要略述義
 清 書玉科釋



  沙彌律儀者。明事之典也。雲棲要略者。顯理之書也。事即戒相威儀。理即無作戒心。事無理不明。理無事不顯。事理一如。戒心明矣。葢如來大慈。說是戒經。使出家者。無為無欲。清淨自守。但經律深奧。義廣難明。故大師乘願而來。刪繁取要。略而解之。以世間法。釋出世間法。以出世間法。顯世間法。其間少研罪相。多於勸持者。意謂沙彌初入道門。未便預聞篇聚也。吾本師見月老和尚。中興止作。觀其要略文理優暢。感發初機。故傳戒三十餘年。凡受戒者。必令深思熟讀。使其威儀庠序。知所施行。乃與登壇受具。是以此書盛行於世也。然大師以春秋之才。而解戒相。用禮記之法。而輯威儀。若非窮究經律。博通傳史者。則不能識其源委也。余數十年來。恒以為念。因此朝夕黽勉。遍搜內外諸書。析義消文。積成上下兩卷。名曰述義。謂述其要略之大義也。後之覽者。倘因跬步而登山。由初津而入海。即達如來境界。事理宛然。則知一切治世語言文字。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也。
  旹康熈戊子年桂月吉且毗陵佛菴玉道者題於西湖昭慶之法乳堂

  凡例

  沙彌十支戒相。是五篇三聚之基。二十四門威儀。乃三千八萬之本。必須清淨守持。以為八德之要。凡受戒者。不可忽也。  前之十戒。次第已分。後之威儀。條章先列。自不庸科。然其間解法。事有差殊。有直釋戒相者。有以世法比量者。有顯果報者。有立誓願者。及諸威儀。亦有不同處。若非科釋。難以標指。故今逐節加科。庶使未瞻全文。則先知大意也。  戒相威儀。及與題目。俱書頂格。解方則低一格。科釋。又低一格。皆用大字。述義。則書小字雙行。一則敬重律儀。二則解述分明。其威儀中。雖以數事合為一科。然每事下。仍用○圈以別開。述義復用△角而標出。眉目清楚。庶無混濫。  釋此解文。原為顯發其中本意。故經依經述。律以律明。適遇古德箴誡之言。亦錄數語。以為助顯。所引外書。亦用世典釋之。並非臆見胸談。  沙彌律儀事不同於比丘。故其中所結輕重開遮。大槩而已。況且人心不古。聞開。則切記於心。見遮。則視為故紙。若使預知。恐成障道因緣。茲不繁贅。  此隨律威儀。猶儒門之小學也。初心小眾。皆宜習學行持。琢磨有漸。則道器易成。庶無躐等之過也。  從來科式。有懸科。有貼科。若懸有二科三科。必一一書完。再標初科貼文。今皆從簡。如子科分三。即將初科貼起。更不累書。是為一法。每科用甲乙等字標定。使閱者知其母子分明。祖孫不混。脉絡貫通。以便檢討。  此集流通既久。翻刻自多。其文句不無遺漏。筆畫未免差譌。如摴蒲悞作樗蒲。絛悞作縧。屩悞作脚。今皆校證。如涉道話有益身心等文。亦並錄入。庶無遺悞。  此述義。當與香乳記合看。葢其中文句。有與日用同者。如聞鐘出生。及三匙五觀等偈義。皆從略。但指香乳記詳明。故不重釋。  去聖時遙。人多好勝。以禪教律三字橫在胸中。各執所見。殊不知禪教律皆從如來一鼻孔出。佛祖何甞畫為三橛耶。故此述義。一槩從公。別無偏執。

  

  沙彌律儀要略述義卷上

    清 古杭昭慶萬壽戒壇傳律沙門書玉科釋
  釋此律儀。大分為二。初標題。二釋文。初中(分三)初標法題
  沙彌律儀要略
  釋。此題以人法為名。沙彌。人也。律儀。法也。義如後釋。葢如來出現於世。所說一代時教。必須七部弟子。任持資秉。佛法得以久住。七部者。謂出家五眾。在家二眾也。其間各有大小之不同。故如來初成正覺。作是念言。我得智慧。無能信受。若我住世。於世無益。不如入於涅槃。爾時大梵天王。即白佛言。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潤濟開導今正是時。云何欲捨一切眾生。而不說法。爾時世尊受梵天請。初於寂滅道場。先結波羅提木叉。為諸利根菩薩。說梵網經。此大乘始也。次於鹿野苑則。呼善來比丘。為憍陳如等。轉四諦法輪。此小乘始也。是時三寶具矣。沙彌者。本於初度羅睺羅出家為始。其沙彌尼。是帶制。律儀者。有通。有別。通。則一大藏教。總名律儀。別。則就此十戒。及諸威儀也。沙彌。是能學。律儀。是所學。能所合目。故名沙彌律儀。要略者。大師於毗尼藏中。採取日用必行之事。故云要。對三千八萬而言。故云略。此乃大師體佛弘慈。便於初學。欲令人人信受佛語。熟讀行持。由小進大。得入僧寶數故。沙彌要略。大意如此。標題已竟。
  次標人名
  菩薩戒弟子。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釋。菩薩者。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菩薩。此翻佛道。薩埵。此翻有情。又菩提是智。薩埵是悲。以智故。上求佛道。自利也。以悲故。下化眾生。利他也。四願彌堅。自他俱利。故名菩薩。或翻開士。謂以佛道開化眾生。發信心故。或翻高士。謂高出凡夫二乘故。翻既不定。故仍留梵語也。戒者。乃運善之初章。却惡之前陣。即三聚淨戒也。梵名波羅提木叉。此云保解脫。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