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言。我不憶有過。無故得惱。師言汝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錢來。師言捨棄。棄已。非人復如前供養。有如是之失。妨道敗德。故佛喻之為大毒虵。是故不聽受畜。設有檀越施等者。設有。乃假況之辭。檀施也。越度也。謂彼施主。能行檀度。即便越度貧窮苦海也。彼既能施。故越度苦海。而所受施者。豈當秘惜。為有漏業。應更為彼作福。轉供三寶。是故聽受。如或不然。私畜即犯沙彌戒也。
  諸有快樂具  不可生貪愛  生死不斷絕  因由貪著故
  此頌生死根源也。諸有快樂。具不可生貪愛者。除金銀錢寶外。所有衣服資具。并餘翫物。亦不可愛著也。生死不斷絕因用貪著故者。貪為生死之根。如蠅著唾。愛為有漏之源。猶龜念水。所以愛不重不生娑婆。欲得無生。當絕愛源。故云愛盡涅槃。是也。
  世利不染身  恒修少欲行  聖法財日長  當證十力智
  此頌離染證道。行者不被世間名利染污身心。常修少欲知足之行。則信。施。戒。聞。慧。慚。愧。根。力。覺。道。解脫。諸禪三昧。無量勝妙法財。晝夜增長矣。由此增長圓滿。故於當來得證如來十種智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謂佛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徧知。二知業智力。謂佛知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業緣。果報。生處。皆悉徧知。三知定智力。謂佛知諸禪三昧。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徧知。四知根智力。謂佛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徧知。五知欲智力。謂佛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徧知。六知性智力。謂佛知世間眾生種種界性不同。如實徧知。七知至處道智力。謂佛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徧知。八知天眼智力。謂佛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如實徧知無礙。九知宿命智力。謂佛知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我在彼中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壽命長短。如實徧知。十知永斷習氣智力。謂佛於一切煩惱惑。及餘習氣。永斷不生。如實徧知。此十通名為力者。謂諸佛所得如實智用。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故名為力。諸大菩薩。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沒不受名。如上所明持戒發願修諸道品。并九種大禪。多是菩薩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此十力乃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門。故知菩薩持戒發願。不修道品除諸障惱。欲得諸大禪定。無有是處。諸禪不具。欲證十力。亦無是處。故第九清淨淨禪。於一切煩惱惑業。悉皆斷盡。即得大菩提清淨之果。是也。釋第十戒竟。
  如是十禁戒  前四為根本  慎勿輕毀犯  而失沙彌性  犯重如斷頭  不許更重受  比丘及菩薩  悉皆無其分  後六設有虧  深慚向師悔  斷於後作心  戒品還圓淨  犯罪無慚愧  覆藏不發露  罪垢日夜增  後墮三惡道
  此中四頌。統結前之十戒。初句總標。下句別結。先結性戒。次結遮罪。如是十禁戒者。從初不殺。至後不受畜金銀寶物。前四為根本者。謂殺盜婬妄。為諸戒之根本。如樹之根。壞則枝葉花果悉皆墮落。性戒亦爾。隨犯其一。餘悉失矣。沙彌性者。即無作戒體也。犯重如斷頭者。根本一毀。如人斷頭。終不復活。故經云。若犯十戒中重戒。更受十戒。及比丘戒。菩薩戒。無有是處。故云悉皆無其分。是知此戒。能為比丘戒。菩薩戒。乃至無上菩提。而作根本。故云慎勿輕毀犯。後六設有虧深慚向師悔等者。謂不飲酒。至不受畜金銀之六遮戒。設有虧犯。即須深生慚愧。向和尚。或阿闍梨。發露懺悔。誓不更作。戒體還得清淨圓滿。不同前四性戒。犯即滅擯。不通懺悔。言性戒者。無問受戒與不受戒作之性自是惡。不由佛遮制故有善惡。作之即墮落三途。若受佛戒已。犯之更加違制之罪。言遮者。是佛遮制。不聽沙彌違犯也。犯罪無愧慚覆藏不發露等者。謂犯遮戒。不生慚愧之心。覆藏瑕玼。不肯向人發。露。如盆覆草。晝夜增長。罪亦如是。因移果熟。即便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已釋十戒竟。次釋隨律行法。
  沙彌受戒已  復有不應作  所謂弄兵杖  恣意騎乘輿
  此頌隨律行法初相。上二句總標。下皆別列。沙彌受戒已者。揀非形同也。復有不應作者。除上十戒。此下諸條軌則。違出離行。故不聽沙彌作也。所謂弄兵杖者。所謂。乃發語之辭。為下名句文身之綱領也。弄謂為戲弄。兵杖乃弓箭矛矟刃斧之總稱也。恣意騎乘輿者。謂恣情肆意。乘車策馬等。沙彌尼戒經云。自身無疾。不得乘車馬象。當念輕舉八不思議神通之達。以為車乘。
  籠繫諸飛鳥  畜養於六畜  戲彈禽獸類  看捕魚鱉等
  此頌明殺因緣。籠謂牢籠。繫謂繫縛。諸飛鳥。是空行眾生。畜養於六畜者。謂馬牛羊雞犬豕。為俗之所畜養。道與俗違。故不聽畜。若為知時守護。聽畜雄雞牡犬。飛曰禽。走曰獸。戲彈是殺法。魚鱉是水族眾生。看捕是隨喜殺。等者。謂一切水陸空行眾生。皆不得看他捕捉也。
  焚山堰塞瀆  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