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觀經。智者大師十疑論。天如則禪師淨土或問。大佑禪師淨土指歸。龍舒淨土文。淨土晨鐘。西方公據。西方確指。雲栖法彙。彌陀疏鈔。等書宜勤披閱。此姑舉明白易曉者言之。此外尚美不勝舉也)。訪通曉淨土者叩問之。

  結期持名

  福薄耳。
  答曰。食肉是君祿。不食是君福。持齋戒殺。正是積福耳。豈以八口。即名福耶。
  客曰。信斯言也。必持齋而後可。吾不知孔子亦持齋否。
  答曰。書云。齋必變食。又曰。子之所慎。齋。禮言。致齋於內。散齋於外。班班可考。今人事事不能如孔子。而獨藉口於食肉法孔子。豈孔子尚為肉食者鄙耶。
  客曰。持齋固善矣。其如形容枯槁。奈何。
  答曰。真身為重。假身為輕。且神明賞罰。論人之形容乎。抑論人之心術乎。弗思而已。
  客曰。世間五種辛。本地中所生。佛經。何為一並戒之。
  答曰。經言。為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諸天厭棄故。熟食助婬。生食發嗔故。邪魔餓鬼。嘗嗅其唇故。
  客曰。有人謂吾雖不持齋。猶勝于持齋而破。有人謂。吾雖持齋而破。猶勝于不持。何如。
  答曰。譬如仕宦。其不持齋者。未曾出仕者也。持之而破者。既仕而被黜者也。何優何劣。
  客曰。吾亦欲持齋。無如美味當前。便不能自主。奈何。
  答曰。上根人。發無量慈心。自不忍食。否則。作五不淨想。則決定能持齋矣。一者。彼種子不淨。二者。彼所食不淨。三者。彼住處不淨。四者。彼腹不淨。五者。彼死後不淨。常作此想。何不能持齋之有。

  釋佛理難信之疑(三問)

  客曰。諸佛菩薩救苦尋聲。梁武帝。奉佛。其後餓死臺城。何故。
  答曰。餓死臺城。此迂儒之說也。通鑑載侯景。攻陷臺城。見梁武帝。神色不變。不敢仰視。退告王僧貴。有天威難犯。不敢再見之語。後王綸上雞子數百枚。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夫曰口苦。則非枵腹可知。求蜜。則非療飢可知。且雞子至數百枚。則他物必稱是矣。焉有餓死之理。噫天下讀史者。每稱獨具隻眼獨此一段史文。不覺以耳代目。甚矣。習染之深也。
  客曰。後之論者。皆謂武帝捨身。並其天下捨之。吾是以不取焉。
  答曰。古今聖凡。未有不捨其身者。只如足下。今日深以。
  啊[口*耶]二字。不知何往矣。
  善哉此病中之精進者也。

  臨終持名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發願懺悔持名

  嗚呼。世之不知念佛者眾矣。儒中人。擯佛為異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較也。即間有村愚夫婦。聞說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來生。得受福報。依舊為輪迴種子。求一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須知人既念佛。則當心佛慈心。行佛悲行。發廣大願。濟度眾生。一切眾垢冤纏。普為懺悔。一切鉅細功德。迴向西方。如此。乃為念佛之正因也。

  戒殺四十八問(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