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戒殺四十八問
 清 周思仁述
  戒殺四十八問目錄

  釋生物養人之疑(五問)  釋俗見斷殺之疑(六問)  釋業重難救之疑(五問)  釋葷血禱神之疑(三問)  釋享親祭祖之疑(四問)  釋宴賓違俗之疑(一問)  釋古聖教殺之疑(二問)  釋仁民愛物之疑(二問)  釋因果差別之疑(六問)  釋惡業有無之疑(四問)  釋持齋斷肉之疑(七問)  釋佛理難信之疑(三問)

  

  戒殺四十八問(并引)

    崑山 周思仁 述
  嗚呼。殺劫之來。亦慘矣哉。其在人道。或數十年。或百餘年。方一見。在畜生道。則無日不見。一遇雞鳴。即有無限狠心屠戶。執利刃。向羣畜奮然捆縛。羣畜自知不免。大聲躑跳。動地驚天。救援不至。各各被人面羅剎。抽腸拔肺。哀聲未斷又投沸湯。受大苦惱。片刻間。億萬生靈。身首异處。嗚呼彼獨不畏殺乎。受制於人。憤憤而死。冤無可伸。鬱而為戾氣。戾氣一聚。而諸天魔王。遂出世而了此案矣。慈受禪師。偈云。世上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由此觀之。殺劫之來。皆人人殺業之所召也。則夫臨殺劫。而思所以逃之者。惟以戒殺轉之。其機最捷。其感最神。他善敵不過也。余故作戒殺問答一卷。釋人之疑。而堅人之信。所願大地眾生。於過去殺業。念佛超薦。未來殺業。當下斷除。發大慈悲。發大堅忍。誓不故殺一微細生命。如此而猶慮殺劫之不能逃也。八部金剛。截我頭去。

  釋生物養人之疑(五問)

  客曰。書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生異類。本為養人。禁之不殺。何為。
  答曰。既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當知萬物。為天地之赤子。赤子中。有強凌弱。貴欺賤者。父母亦大不樂矣。倘因食其肉。遂謂天之所以養我。則虎豹蚊虻。亦食人類血肉。將天之生人。又為蚊虻虎豹耶。
  客曰。然則天何以不顯示其報。而禁人之殺。
  答曰。天固禁之。故累示殺報。特愚人。不知而蹈之。智者知之而故蹈。天無如何也。
  (咸豐某年。全椒縣居民某。夜臥。夢神戒曰。兵旦夕至不戒殺斷難逃死。陳驚醒。率合家大小。焚香發誓。永斷殺業。人皆從之。惟一婦曰。此夢耳。何足信。不數日。兵至。一家逃出。此婦以戀家故出稍遲遂被殺。余親見之蓮西居士附識)。
  客曰。天下物類甚多。人人戒殺。則生生不已。將成禽獸世界。奈何。
  答曰。蚯蚓蟲蛇。人所不食者也。豈見充滿天下乎。況世間禽獸之多。正因殺禽獸者之多也。冤冤相報。互為畜生。則成禽獸世界。若人人戒殺。則物類業報漸消。必且人天增盛矣。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非明驗乎。
  客曰。天既惡殺。當使血肉之。味臭惡難堪。則普天之下。自然戒殺。不亦善乎。
  答曰。禽獸血肉。自天視之。原係臭惡難堪。世人食之。見為美者亦猶廁蟲貪糞。習而不覺也。譬如有人。前世為猫。念念捕鼠。前世為鶴。念念吞蛇。今世為人。不復思此二物。可見一種形骸。一種嗜好。嗜好不同。從業緣起。業緣不同。又從心起。人能與天同其心。自覺血肉之味。臭惡難堪也。
  客曰。殺生為業者。仰事俯畜。咸賴乎此。勸之改業。絕其生路矣。愛物不愛人。吾不取也。
  答曰。殺生為業。譬之漏脯救飢。雖暫得衣食。而累劫受苦。未有了期也。正為愛之故。勸之改業。反謂絕其生路。世之不殺生為業者。竟死乎。弗思而已。

  釋俗見斷殺之疑(六問)

  客曰。牛可耕田。犬可守夜。固當憐之。豬羊一無所能。不食何用。
  答曰。戒殺放生。不過自全其惻隱耳。豈因物之有用無用哉。因有用而不食。仍然自私之念矣。甚矣性蔽於習。愛起於貪也。
  客曰。雞犬牛羊。皆哀鳴畏死。殺之固所不忍。微細水族。殺之無聲淚者。安用戒為。
  答曰。形有大小。性無大小。譬如殺人。殺老者與嬰兒。其罪同也。若謂無聲淚者。殺之不痛。試於啞子就戮時察之。
  客曰。摻刀自割。固害慈心。若自人殺之。而我食之。有何不可。
  答曰。此掩耳盜鈴也。若謂自人殺之。即可嫁禍於人。則屈受官刑者但當怨隷人。不當怨官長矣。噫物類可欺。自心可欺耶。
  客曰。放生。固屬善舉。但所放之物。被人捕取。奈何。
  答曰。捕者自捕。放者自放耳。譬如良醫療病。不能保將來之不死。譬如凶年設粥。不能保後日之不飢。世間萬事皆然。何獨于放生而疑之。且子又安知所放之物。盡為人捕。而無一生乎。
  客曰。行善以立心為主。心苟善矣。何須戒殺。
  答曰。何哉。爾所謂善心者。為口腹之娛。使物類受彌天之苦。天下凶毒心。莫此為甚矣。試問善心。更在何處。孟子曰。人也者。仁也。仁則不殺。殺則不仁。天下斷無好殺之仁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