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制。若護多人意。四。應迎不迎應供不供等。事成隨事結罪 唯遮不開。或方便令調伏。亦得名開 果報者。師友知識是得道大因緣。是全梵行。不敬則永失法利。魔所攝持。敬則常遇善緣。成就佛法。

  ○第二飲酒戒

  疏。酒開放逸門。故制。七眾同犯。大小俱制。惟咽咽輕垢。
  發隱。咽咽者。一咽一輕垢也。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合注。故飲者。明非不知誤飲。一切眾生。指異類也 此是遮業。四緣成罪。一。是酒。謂飲之醉人。二。酒想六句。二咽咽結罪。二輕垢。二無犯。三。有飲心。四。入口。咽咽結罪。若教他飲。咽咽二俱結罪。不犯者。病非酒不療 開者。如末利夫人事 果報者。飲酒之罪。有五五百果。第一五百世。在鹹糟地獄。二五百。在沸屎。三五百。在曲蛆蟲。四五百。在蠅蚋。五五百。在癡熱無知蟲。文云五百世無手。或但舉最後五百也。
  發隱。問。沈湎之流。理應無手。云何過器。便獲斯殃。且如君父之壽。臣子稱觴。豈得誠敬之心。反遭惡劣之報。答。凡言罪者。皆為有菩薩戒者言也。發大心。證大果。乃所以壽吾君親。而杯酒之敬。敬之小者也。然而無手之報。非此類所感。彼感報者。葢是慣持癡器。常貯癡藥。獎誘癡人。成就癡業耳。豈比夫稱觴君父。雖不名大敬。終不失誠敬之心乎。無手之報。斷非加於此等。吾故表而出之。

  ○第三食肉戒

  疏。食肉斷大慈心。大士懷慈為本。一切悉斷。聲聞漸教。初開三種淨肉等。後亦皆斷。若有重病。飲藥能治。準律得噉。或因不制。
  發隱。重病揀非小疾。
  三藏法數。律中但開不見。不聞。不疑。三種。楞嚴要解。加自死。鳥殘。為五種。涅槃復加不為己等。共為九淨肉。一。不見殺。二。不聞殺。謂耳不聞殺。亦不聞人語為我故殺也。三。不疑為己殺。四。不為己殺。五。自死。六。鳥殘。七。生乾。謂因死已日久自乾也。八。不期遇。謂不因期約。偶然相遇而食也。九。前已殺。謂非今時因我而殺。乃是前時先已殺者也。
  合注。知水有蟲。或疑有蟲。不看不漉輒用。大小俱制。又蠶綿。大小俱制。大乘為眾生故。得畜憍奢耶等。而非自用。獸毛小乘不制。大乘亦無特制。而佛頂經中。亦兼及之。不用彌善。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發隱。故食肉者。明非誤食。正指過也。見而捨去如鷗去海翁之機是也。問。經稱食肉之人。入於山林。虎狼師子。皆來集會。今云捨去者何。答。捨去者。驚其殺心而遠離也。來集者。嗅其同氣而相求也。或去或來。皆惡因緣也。問。求那跋摩之對宋主也。曰。王所修與匹夫異。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神人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百穀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豈在輟半日之飡。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宏濟耶。斯言與戒。似不相合。答。此隨緣順機。變通不滯。正大士之體也。是故遇崇道之君。則將順其美。勢不可為。則求那所言。乃旁行曲運之微權。默導潛移之妙術也 楞伽經。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如云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狗見驚吠故。慈心不生故。呪術不成故。諸天所棄故。夜多惡夢故。虎狼聞香故。文多不錄。楞嚴亦云。食肉之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問。蠶之害亦慘矣。制食肉。不制衣帛者何。答。文互見故。煑繭斷命。十重殺中攝。鑊湯繅車。殺具中攝。例養六畜。損害眾生中攝。為利資身。邪命自活中攝。而首楞嚴經。亦禁綿絹。是知僧號衲子。士稱布衣。無待論矣。若夫王臣。則惡衣服。美黻冕。自有古人之成訓在。
  合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與我同體。而今食噉其肉。殘慘之甚。故云斷大慈悲佛性種子。鴦掘經云。若絲綿絹帛。展轉傳來離殺者手。施於比邱亦不應受。受者非悲也 此是遮業。四緣成罪。一。是肉。謂有情身分。二。肉想。二重。二輕。二無犯。三。有食心。正是業主。四。入口。咽咽結罪 開遮者。或鹿角虎骨等。製入藥中。此應非犯。若為藥故傷生命。同得殺罪 果報者。楞伽經云。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呌呼獄。佛頂經云。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第四食五辛戒

  疏。葷臭妨法。故制。七眾大小如前。菩薩小重。發色故也。
  發隱。葷辛之氣。能發色身諸欲。小重。少加重也。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葸-十+夕]。慈[葸-十+夕]。蘭[葸-十+夕]。興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合注。茖[葸-十+夕]即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