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分別事識藏師釋曰能分別去來內外種種事相故。
  【科】此是毗曇中七方便法五停觀成名第一方便自餘別相念處總相念處煗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觀行成就得須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觀。
  毗曇或云阿毗達磨或云阿鼻達磨皆梵言轉也此云勝法或云無比法以詮慧故即論也七方便者方便即因義以皆為趣後果故亦名七賢對後四聖故別相者別謂各別身心法不同故謂觀此四法作不淨等行相故念者明記為性由慧性輕躁今則用念記憶注境不忘故總相念者行人觀門漸熟於一剎那中通觀身受心法為苦空無常無我也(已上三位屬外凡資糧位)煗法者煗從喻得名如人近火得火之前相謂無漏智起能燒迷理惑薪名之為火此雖未起無漏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為煗此位所修觀行俱舍頌云從此生煗法具觀四聖諦修十六行相頂法者從上品煗善根後有善根生名之為頂頂者至極之義也此有二解一云煗頂有退動忍無退動今頂位至無退至極邊至極之處如人之頂是一身至極之處也二云煗位唯退忍位唯進今此頂位是進退兩際之中如山之頂在一上一下兩際之中故名為頂此位所修觀行俱舍頌曰次生頂亦然謂同前具觀四諦作一十六行相也但此位漸勝耳忍法者從頂善根後有善根生名之為忍忍亦二義一者印可義能印可四諦理故二決定義能決定無退動故此位所修觀行下忍作四諦十六行相中忍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上忍唯觀欲界苦諦一行一剎那所以俱舍頌云下中忍同頂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剎那世第一者從忍善根後有善根生名世第一謂此行人於世間異生有漏位最第一故此位所修觀行亦同上忍位唯重觀欲界苦諦一行一剎那為等無間緣引入見道故俱舍頌曰世第一亦然(已上四位屬內凡加行位)須陀洹者此云逆流已斷八十八使見惑初見真諦逆生死流故亦名預流初預聖流故。
  【科】偈曰。
  【科】
  何因說五停  復不逐講經  抱疾說藥方  祇欲取聲名  凡夫貪利養  無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觀  決定修道成
  何下二句合推上所因抱疾下四句頌不逐講論所以忘情忘合作妄若修下兩句頌修五停得益是知多說不如少行勵之以德斯為上矣。
  【科】何故令修五停觀法止逐講論。
  何故下徵辭與前偈文意同此合在前作長行偈居下作重頌似便恐後寫妄易對治。
  【科】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對治麤重煩惱二者見解法義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儀五篇淨戒悉皆破盡見他持戒復起憎謗唯貪財色瞋惱闘諍慳嫉憍慢無慚無愧身壞命終必墮地獄畜生餓鬼經歷多劫當觀此事現前驗知故修五停止過起道順佛教故名為淨心。
  麤重煩惱者即上貪等五過用五停對治故勸令修二下所以止逐講論者為說法人多為名利故又知而故犯等五篇者夷殘提提舍尼吉羅古德曰三均具者名篇不具號聚今師不爾縱使聚從五位義具三均篇名在七本因雜攝義無不可現前驗知者驗知因果也犲狼正作豺狼之屬禮記云季秋之月豺祭獸說文云似犬銳頭而頰白高前而廣後以性多貪惏(王逸注楚詞曰愛財曰貪愛食曰惏)。
  【科】偈曰。
  【科】
  貪如犲狼性  瞋如惡龍心  壞法故毀禁  污戒犯姦婬  識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業心無悔  命過就刀林  墮大無間獄  佛性歷劫沈  如軄除名罰  失勢不堪任
  惡龍者龍乃鱗蟲之長也以心多瞋毒故今取二類甚者為喻姦私也俗作姧刀林者指獄報之苦具也法苑曰刀林聳日劒嶺參天佛性者一切眾生本具一真覺性也由逆造罪故至沈淪如軄者白虎通曰各量其軄盡其才也即公卿大夫等除名者在官有過則除名而遭罰喻眾生雖具佛性乃有過而沈淪乎。
  【科】
  云何破戒口  噉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財物施
  云何下以破戒故財法兩亡佛藏云不除我倒者不聽受一柸之水一衲之衣況恣受信施厚利乎。
  【科】
  云何破戒身  坐臥好牀褥  云何破戒業  受佗禮己足
  好牀褥今時不肖者華牀重褥恣意高臥而略無慙色也且如四分菩提王子請佛從於階階布衣令佛蹈上過世尊不受令却之為未來故也況復毀破淨戒而輙便安受大經所謂寧處鐵牀斯言可省破戒業業謂業體婆娑曰至三羯磨其業滿足是也。
  【科】
  云何破戒行  默受稱揚讚
  戒行者大受隨二戒遮約外非方便善成故名戒行今不能全護故言破也當知上據受體此約隨行默受下律中有過須發露令眾委知今默應於則則人謂清流故有稱讚之事也。
  【科】
  若犯此五事  諸天共悲歎
  五事即上口手身業行也。
  【科】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然後學經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誦四僧祗五解脫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廣博卒難悉識。
  言律者梵言毗尼義翻為律律者法也裁量輕重等非法不定律有此能故以法訓經者梵云修多羅正名為線義曰契經線能貫華經能持緯謂所詮之義似緯似華能詮之文能持能貫今順此方典誥是以目之為經今雖舉經律而攝論焉謂戒定慧三學必須具矣又論通宗釋經律於義亦含五部者如來入滅百年毱多弟子競採大眾之文用集家之典也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