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行精確而誠實也綺語即無義語也成論云餘三口業或合或離綺語一種必不相離故多在綺語也師信三師七僧等然世中人免過者鮮矣至於顏子則不貳過又復有師外雖麤惡而內蘊大解或內雖晦暗而外表可觀或墻壍於時或紀綱於眾者彼都不知便以小瑕而見嫌恨斯亦火從內起先燒已善既喪善招過斯成自墜矣丈夫大戴禮云丈者長也夫者扶也言長扶制萬物也古者冠而成人通名丈夫大師云丈夫者必以建心慕遠清節不羣卓然風霜不改其操鏗然憂喜未違其心便謂丈夫之貌今無此操而自謂有之無所畏忌者不畏上中下座及諸賢聖也好瓶鉢無心持麤舊者律云畜鉢減五綴不漏更求新者提鮮華鮮潔華美也律制新衣壞色今並不知憶俗時事反念俗時驩狎歌讌妻子之[女*芙]也抱著相貌者但取外相為美不擇內德精麤也大師云僧中亦不可識事似俗闕機意則殊之而以俗情驗道意實非易今晚年入道既無深識何能別之且天龍鬼神具有他心天眼而護助眾僧者非僧無過以尅終照遠耳未具五德者毗尼增一云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弟子有疑不能如法解釋不能決斷諍事反上成德具應授人大戒應與他依止應畜沙彌應教授比丘尼諸根者通標身疲収眼等五根如百視色久時困耳聽聲多則勞神倦屬意根睡眠者心神昏昏為睡六識暗塞四支倚放為眠馬鳴云身悶重故於中起睡眠有三種初從食起二從時節起三從心起若從食起及時節起者阿羅漢眠以彼不從心生無所蓋故凡夫具三種起也不念下律云若亂意睡眠有五過一者惡夢二諸天不護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明相五喜出精今五中略第三第五又五分得五吉羅剏初也憂慮下以無法喜禪悅故憂慮以無信向趣入故疑惑。
  【科】此之十惡過患是地獄畜生餓鬼正因。
  是地下結屬三途也。
  【科】汝當省察名為淨心。
  汝當下不起上十種惡意即名淨心。
  【科】偈曰。
  【科】
  俗氣力方強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猶守本時性  不解將護他  造次強是正  自謂最精鍊  七支未必淨  喧喧逐講論  不肯修戒定  已說十種過  若犯須除屏
  造次者論語云造次必於是馬融注曰造次急遽又王侃云造次急遽倉卒貌也謂造次之間自恃強正七支身三口四也逐講論者或特少解而輙逐講論或事喧喧馳逐他人講論也除屏屏字悞應作摒([(白-日+田)/廾]政切)亦除也。
  【科】
  身無一德行  沙彌度三兩  有過不肯呵  犯罪不與杖  破齋犯僧前  污戒惡名響  人天漸漸希  三塗轉增長  唯教作福法  無軌令人倣  自身如小兒  況能調剛強  處眾好闘諍  恒懷瞋恨想  四輩不恭敬  眷屬寧欽仰
  無一德者前五德中未有一也沙彌此翻為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羣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善也犯罪不與杖者不字悞應是反字謂不依教呵責而反與杖捶耳且大師偏行杖責故下云勿行楚撻又僧網篇云或行杖罰枷禁鉗鏁等皆非聖旨又師資篇云自三世佛教每諸治罰但有呵責折伏本無杖打人法比見大德眾主內無道分可承不思無德攝他專行考楚等將彼校此大師之語豈自子值耶破齊據食後僧前約食初以僧未食而輙先食也人天下以五戒不持人天路絕故稀少也三塗不息則多落惡道故增長也唯教下以出家令修智分在家宜行福分今教彼捨智而作福斯為亂常也若福慧雙運則非此簡倣傚也四輩天人龍鬼也以一切出家人為四輩生善境界今若自失豈生彼敬眷屬者通収內外等族眷顧也屬續也劉熙云恩相連續也。
  【科】告慈忍已前二十五篇對治諸垢煩惱業淨汝身心心既淨矣名自利行今更為汝略說大乘利他之行。
  告下結前今更下生後告者劉熙釋名云上勑下曰告告覺也使覺悟知己意也。
  【科】汝可順菩薩道自他俱利名為淨心自除垢染名真淨心自利利他名廣大淨心。
  汝可下先總勸也自除下分優劣也若但自淨屬聲聞行此亦合教故名真也若自利利他則屬菩薩此利非小故曰廣大。
  【科】偈曰。
  【科】
  如鳥欲遊空  長力養毛翅  菩薩欲利他  養德自先利  三慧隨分明  然可授人智  淨心功行立  彼此俱對治
  如鳥下智論曰又如鳥子翅未成只得依樹傳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便飛空自在無礙菩薩下法合凡有三種一者久修梵行菩薩二者初發心凡夫菩薩今即次也要先自修有力方能利他智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淨名曰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又智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人水救無方便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三慧聞思修也彼此下自先除垢是此對治勸他離垢是彼對治也。
  【科】誡觀對發菩提心法第二十六
  二十六釋菩提篇身心自利總前二十五門大行化他故立四篇居後而又道心為要復在下三之前謂遇機能接逢苦悉受曰對起大道行曰菩提心若發此心總有三種按圓覺疏云初了悟覺性次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謂若不了自心何以證道故多劫修行非真菩薩次不發大心無由起行故善財先陳己發方問行門圭峯自釋云初謂四大非我五蘊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