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釋迦此云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乎又如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乎梵語彌勒此云慈氏(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得慈心三昧以無緣慈攝一切也)豈有諸佛非慈氏乎故智論云一佛勝能等一切佛勝能如是禮者周遍法界六正觀修誠禮此明自禮自身佛不緣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眾生佛性平等但為迷故專禮於他己身佛性妄認為惡若能返照則解脫有期故淨名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又隨力修明即是引出佛性三祇果圓即是至得果佛性況茲妙達唯局大聖若論下凡雖未頓修不得不解如涉遠道要藉自身欲見佛性要觀己佛法僧亦爾體同無二是名正觀禮也七實相平等禮大意同前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平等若見佛可尊可敬即見凡可卑可慢若起此心遂成僻執故般若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以慢情去高下離尊卑靜亂一源恭怠齊致此之一禮凡夫淺識聞恐反謗上智之人內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冥合是名平等禮今之行人若欲修禮敬者當從淺至深隨力運想無使虗禮虗喪其功矣。
  【科】三寶藏薩婆若法身。
  三寶者名雖是一總含四種故戒疏云一理體者如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二化相者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演布諦教為法寶拘隣等五為僧寶三住持者形像塔廟為佛寶紙素所傳為法寶戒法儀相為僧寶四一體者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謂性本知覺為佛性本寂滅為法性本有河沙功德妙用與性一一相應和合無異為僧言藏者梵云俱舍此云藏以含攝為義謂三寶普遍含受無礙也故起信論首伸歸敬曰歸命盡十方最勝業徧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佛寶也無礙即徧法界故)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法寶也)後釋云無邊德藏僧(僧寶也)故今言藏義同彼論薩婆者智論云薩婆是法復次得薩婆若故名為佛又思益經云平等一切法名薩婆若聲聞緣覺所不能及又云於一切法中無礙故名薩婆若小遠云此翻一切智法身者小則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大則清淨法身所言清淨者離垢出纏真如也不為二障等所污故法即軌生物解身則具體依聚三義且軌生物解者謂等覺位後解脫道中得自受用身時根本智內冥真理有軌解之義體依聚者無垢真如為體是體義與塵沙萬德及報化二身為依止名依義有常樂我淨積聚名聚義。
  【科】隨力誡初學惟聖哀愍聽。
  隨力下言隨己智力誡勗初學非敢呈於達者此亦示謙耳惟下不獨求德亦含請加也由哀愍聽許則無其障障若不生功由請護。
  【科】時在隋州興唐伽藍夏安居撰令送泰山靈巖寺付慈忍受持。
  隋州屬山南道漢陽之地也春秋時屬楚即禹貢荊梁二州之域又左傳曰鬥伯比言於楚子曰漢東之國隋為大杜預注曰隋國今義陽隋縣也興唐則別名伽藍乃通稱具云僧伽羅摩此云眾園或云毗訶囉此云遊止夏安居者安居篇云由夏中壞行義多招譏復重故文云自今已去聽三月夏安居春冬過少必無事不依同結吉羅然聖人用心必該二利何者稟制禁足自利之行成立言訓人利他之道著實菩薩之行歟泰山者五嶽之東嶽也博物志云泰山一言天孫也五經通義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於岱宗也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長也言為羣嶽之長也靈巖亦寺之別名案廣弘明云高宗興光元年帝於西武州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佛像各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萬代谷深三十里東為僧寺名曰靈巖慈忍僧傳不載始末之迹無得而聞斯亦實行潛光高而不名之士也。
  【科】凡三十篇如右。
  篇者戒疏云篇類均等與諸章品義齊一也刑昺疏云篇者積章而成篇者徧也言出情鋪事明而徧者也。
  【科】
  釋名篇第一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二  流轉篇第十三  不動篇第十四  過患篇第十五  心濁篇第十六  二報篇第十七  結使篇第十八  緣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第二十  相資篇二十一  因果篇二十二  止劫篇二十三  二諦篇二十四  心行篇二十五  菩提篇二十六  教化篇二十七  佛性篇二十八  福田篇二十九  受持篇三十
  【科】淨心誡觀法五字釋名篇第一
  初釋名篇夫法者有萬差必繫名定名彰五字理貫羣篇若不預明恐迷通義故立此解以冠其初言字與名者俱舍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第一者爾雅云第次也僧傳云第者為居一者為始此既居先故稱第一字者先儒云語助。
  【科】淨心者。
  【科】於汝現行煩惱諸部過患教修對治令汝即時隨分解脫垢染漸滅心轉明淨發生定慧起於大乘清淨信心趣向菩提種性住處以今微因後感當果是故教汝察病對治興隆功業修入信境成決定根力。
  現行煩惱者以眾生於麤細惑障全未斷故自無始來常共現行也諸部下以內外過患非一故言諸而各有種屬故言部如含過患則非瞋等今亦隨患教修對治是故亦隨分而得解脫菩提此翻為道謂趣向大道無漏種性中作畢竟所依住處微因者通指淨心也當果者總包四十二位是故下彰下所示觀行功業即觀行欲修此法先須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