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南山。非若彷彿大乘撰儀空談罔實者。是故先明戒壇同異冠之於首。俾知僧界受具。不可無壇有據也。
  其戒壇所在。不與大界同體。以別是一界故。律云時諸比丘。有須四比丘眾羯磨事起。五比丘眾。十人眾二十人眾羯磨事起。是中集會疲極。佛制聽結戒場。毗尼母論云。外更不結大界直結小界。亦不得受具。五分等律亦爾。是故凡有比丘如教持戒所在。必先結戒場。次結大界。於戒場內建一戒壇。上設十師座。無事則以柵欄之。作法則乘時而開。然此壇乃非師不與之地也。正受具日灑掃潔麗。於壇周匝懸挂旛葢瓔珞。壇下正中設一香案然燭供花未受具者。無容襍聽。復於屏處。設一問難座。

  第一明僧中請師法

  律云。弟子無師教授。故造非法。佛言。當立和尚。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母想。敬重瞻視。又病比丘無人看顧。便不善終。佛言。當立弟子。應共相敬重瞻視。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廣大。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想。善見律云。以初不請故。後便違教。佛制令請也。十誦及僧祇律云。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一一頭面禮僧足已。然後請之。毗尼母論云。佛言。一者和尚如法。二者二師如法。三者七僧清淨。四者羯磨成就。五者眾僧和合與欲。是名滿足受具也。今準諸律。會義立儀。當於正受具時先鳴楗椎。集同界共住比丘僧。眾引禮師令求具沙彌各各掛鉢。披五七二衣。執具捧僧伽黎。魚貫而行。至法堂已。諸引贊大德將彼等手捧之大衣。收置左右案上。先禮所集。界內現前大僧三拜。起立分班已。次一引禮統二求具者。往請七師至堂。諸求具者作禮三拜。起分兩立。次二引禮各率二求具者。往請二師至已。待九師相會禮畢。彼求具等作禮二師三拜。起立分班。二引禮雙鳴引磬前行。領八新求具者。詣方丈迎請第一位律師至堂。先所請九律師轉下向上。作禮三拜(十師若是等輩當平拜。若九師是第一位之下座。或是弟子。第一位當納禮。毋得紊亂臘次尊[(白-日+田)/廾]。而廢聖制)。十師作禮竟。各就座跏趺已。求具沙彌。方禮第一位律師。
  引禮云。
  諸沙彌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已)。長跪 合掌。
  左班引禮云。
  夫明鏡當臺。遇形則鑑。洪鐘在架。有叩則鳴。圓成三聚。須假於三師。舉檢七非。全憑於七證。今在此大僧之中。為汝等恭請十師。登壇受具。汝等各各記取和尚及現前諸師相貌名字。不得忘失。
  第一位(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
  右班引禮云。
  第二位(某某)律師。為汝等作羯磨阿闍黎。
  左班引禮云。
  第三位(某某)律師。為汝等作教授阿闍黎。
  右班引禮云。
  第四位(某某)律師。為汝等作尊證阿闍黎。
  乃至第十位。左右引禮亦如是舉名示相。令諸求具者。一一記識分明。
  諸沙彌。一齊起立。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已)長跪 合掌。

  第二正請師法

  左班引禮云。
  諸沙彌。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彌(某甲)等。今請大德為得戒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如是至誠三伸請。三叩首。即一叩首亦可。
  第一位和尚云。
  諸沙彌。汝既殷勤三請。可爾為汝等作得戒和尚。清淨莫放逸。(答云)頂戴奉行。
  諸沙彌等。一齊起立。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已)。長跪 合掌 右班引禮云諸沙彌。今為汝等恭請現前諸師。作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彌(某甲)等。今請大德為羯磨教授尊證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羯磨教授尊證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如前)。
  第二位羯磨師云。
  諸沙彌。汝既殷勤伸請我現前諸師。為汝作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可爾。汝等清淨莫放逸。(答云)頂戴奉持。
  諸沙彌。一齊起立。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 護鉢 起具 分班。
  諸引贊。仍將各人大衣次第散還。令彼自捧。十師起座。第一師舉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號方舉。法鼓大擂。普眾同音。一齊朗誦。二引禮雙鳴引磬導前。諸比丘僧次之。新求具沙彌又次之。以三求具沙彌執香。一在第十師前。一在第三師前。一在第一師前。導前二引禮先至戒壇左右對列。餘隨者接踵至已。各依行次圍繞壇之左右。及後三方。三執香者。於壇前一行旁立。九師至香案前兩分序列。第一師至。居中向上。法鼓佛聲即止。準古壇儀。登壇之始。有祝延一科。蓋僧弘佛法必藉外護。故靈山會上世尊曾有付囑。若違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