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二部僧授戒儀式
 清 書玉述
二部僧授戒儀式緣起

    清 古杭昭慶寺傳律沙門 書玉 述
  律云。式叉摩那學戒已。從比丘僧。乞受大戒。此是如來成道十四年間。度大愛道等出家。金口親宣八敬中第四法也。由是式叉尼學戒已。必集二十眾清淨僧尼。授具足戒。若少一人。作法不成。授者結罪。謂眾不滿數。不能令尼感發增上戒故。其諸儀法。結在律藏。南山宣祖。刪繁取要。集為行本。名曰隨機羯磨。就其時用。復撰事鈔。以悉其文。自唐迄今。千有餘載。事鈔板失。止存羯磨。而行者殊難 先師見老和尚。中興止作。重復釋之。發隱加儀。則事理明矣。丁未春。崑山蜜照尼和尚。同徐太夫人上山設供。眾學戒女。隨來求具。行持半月。略諳威儀。先老人命蜜照尼為和尚。揚州超塵尼為羯磨。真州圓證尼為教授。遴選德臘尼為七證。統諸受戒尼四十餘位。出界往山南一葉菴。集彼部尼僧。先授本法。次日和尚尼鳴槌集眾。通白如來教敕已。同壇上九師。領眾尼登山乞受大戒。老人即集二部僧尼。為彼作法圓具。此是先老人二部僧。為尼授戒之儀式也。余雖未列其位。然隨侍先人左右。無法不從目過矣。自後師資不偶。授受惟從大僧。亦由原仰先老人之法乳故。葢謂施法隨機。不可勉也。所以後來受戒者。多未及見。吾法侄松隱律師。倣善導之高風。勸修白業。因緣時至。道契寰中。有尼和尚號巨源者。係潭柘震和尚之嗣也。以金剛身。酧堅固願。行頭陀行。抖擻客塵。三十年來。如同一日。其兄優婆塞翰屏周居士。為須達長者後身。篤信毗尼。金湯佛法。二人同出蒼林和尚之門。見松公行來出入。不失律儀。遂紏諸檀護。迎請到給孤精藍。傳授三壇大戒。壇場殊勝。事事莊嚴。四眾雲從。嘆未曾有。松公授比丘戒已。復命巨源尼和尚。冀率九位尼師。成二部僧。授尼大戒。然松公為吾同門定和尚入室之子。操持日久。輔弼多年。雖未見其本師所行。而所作之法。竟合我先老和尚成規。寧非繼席寶華之兆也。壬午冬。巨翰二公。南來參覲普門大士。先到昭慶。瞻禮古佛戒壇。致問慇懃。具陳上事。渴慕先老人作法軌則。恨未親見。請述二部僧授戒儀式。以證將來。意欲令受大戒僧尼。共覩如來聖制。律法森嚴也。諄諄再四。理不容辭。故將昔年所見之儀。錄成一冊。以奉觀覽。其間若事。若法。俱出傳戒。作持。如東坡云。花落。花存吾未知也。
  旹康熈四十二年歲次癸未上元吉旦

  二部僧授戒儀式凡例(十二則)

  佛制僧居。必先結界。若不結界。一切作法等事。咸無成濟之功。眾僧得罪。又五分云。義准尼僧。自結大界。以護別眾故。  二部十師。必須精嚴如法。知律僧尼。非謂頭數滿足而已。主法者。宜先稱量。  二部執事。各有所屬。不宜溷雜。尼授本法。惟用尼司。至大僧中。比丘方為料理。  二部授戒。重在大僧。尼授本法。俱遵大僧儀式。不得隨世所行。有違佛制。  尼受大戒。必在二部僧中。方為如法。先於本部。審過懺悔。授與十支。或六法戒。所學清淨。生增上心。次授本法。然後從比丘僧。乞受大戒。入三寶數也。今雖從權受者多。然亦須知律法森嚴也。  如律所明。不受沙彌尼十戒。而受具足戒者。無有是處。故文中疊出沙彌尼字。以顯階級不亂也。  獨授戒法。原無等字。三人一壇。名眾難疊。故加等字。以攝餘二人也。  尼授尼戒。屏處問遮。比丘授尼戒。不聽屏處問難。惟到壇上十師前問也。  本法羯磨。但作方便。未是示語時節。故戒相不宣。此有二意。一。非正授具故。二。二部僧不滿二十眾故。  大僧中授戒。稱本法尼者。令位次不廢故。不稱沙彌尼者。先受本法故。不稱比丘尼者。尚未得大戒故。  律法乃如來所制。呼召是攝眾之規。俱書大字頂格。儀式皆低一字。以便披覽。  律開邊方授具。二部減半。謂眾僧難得故。其受法禮儀。准此無異。

  

  二部僧授戒儀式卷上

    清 古杭昭慶寺傳律沙門 書玉 記

  授本法尼戒具十八法
  初淨壇敷座法

  (式叉摩那。或沙彌尼。學戒年滿。欲受大戒時。先徃大僧中。啟白和尚。和尚允許。先差尼部十師。其尼部十師。先到方丈頂禮和尚已。次領求戒尼至誠頂禮三拜。然後出界作法。至本部已。必須如法習儀。次第純熟。其維那師。令人灑掃戒壇。若無戒壇。必須搭就。壇上中設正座。座右安一小桌。中鋪設第二座。餘八座位。左四右四。對面而列。正受具日。懸掛旛幢。寶蓋瓔珞。壇下正中。設一香案。燃燭供花。復於屏處。設一問難小座。次方請戒。懺摩。待回復已。清淨無染。俟候登壇)。

  二鳴椎集眾法

  (其知事人。先於法堂。敷十師座。第一座正中。餘九座。左五。右四。八字分開。諸求戒尼。各披五七二衣。懸鉢持具。手捧大衣。知事人令鳴鐘三下。諸求戒尼。聞犍椎聲。雁行而出。齊集法堂。左右班立。尼引禮師。先領二人。至板堂禮佛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