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始同終別三。謂同聞般若。同觀無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說。若據聖諦緣。生六度行異。亦得名為始終各別。此是第二第三時教說也。終教今用復古。自具四句義。而引文小異。一始同終別三。謂同聞般若等。二始別終同三。探玄曰。謂法華等。初以三乘方便。誘引後同。以大乘令得座等。三始終俱別三。以大品等共集三乘眾。通說三乘法。具獲三乘益等。四始終俱同三。始同者。探玄曰。三乘教眾生心中但有因性。涅槃云。非佛性者。謂草木等。終同如文。然上一三終教之始。內章曰。三乘熟教。初分已下。名同不異。二四二義。終教之終。內章曰。熟教終義。與頓教之義。唯一真如。頓教可見。圓教。按三韓本并決擇第五卷。並云。同教中三。始終俱同。所以定知。此中圓字悞者。上文曰。或唯一乘。謂如別教等。
  三諸下三諸教相収二。初標。復古曰。然此二門。本即一乘。末即諸教。雖有相収為本之義。而本義不成。以畢竟是方便故。如共教中。亦上下相望。有共不共。而皆共教也。
  初中下二釋二。初以本収末門。復古曰。圓內餘相盡者。本來是一乘故。或具五等者。攝前四為方便也。頓教中亦餘相盡者。一切不可說。不知一故。或四等者。從漸入頓。熟教中或一者。亦以餘相盡故。或三等者。小乘及初教根不定。堪入熟教。初教中或一者。亦餘相盡故。或二等者。小乘根不定。堪入初教等。小乘可見。二以下二以末歸本門。復古記曰。小乘或一。自宗不知大乘故。或五。皆有為方便故。初教或一。約自定故。或四。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約自宗或三。於後二教。皆有為方便故。頓教中或一。約自宗。或二。於後作方便故。
  是諸下二勸思。所明等者。即所依心識等。准上二門。思之。又手鏡云。傳之理法界。融乎生滅門。傳之事法界。徧乎真如門。二門交徹。即理事無礙門。此理事融通。非一非異。即周徧含容門。斯亦交絡分齊。
  是則下三結成二。初結歎。太一曰。問一乘教相建立云何。答此義相難。今舉喻顯。如一樓觀。內外嚴飾。盡其功思。唯有一門。有智慧者。能扣開門。示無智者。一乘教義。亦復如是。性起樹藏。內莊一乘。外嚴三乘及小乘等。有一覺門。向菩提樹下。唯有因果二位。佛及普賢二人。開見為諸有情。可化眾生。張大教網。絙生死海。漉天人龍。罝涅槃岸。復古曰。是則融前諸教。為究竟之圓。澇漉根緣。無孑遺矣。是知人天善根。皆圓教攝。有謂但融圓中。自四諦等。不取前教者。豈足以語道也。
  故此下二引成。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集成記卷第一

  嘉興府崇德縣邑將仕鄭珙家眷等。捨錢貳拾貫文。功德保扶。身位安康。增延壽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