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鈔一能含多皆曰相容者。下鈔又云。法法皆爾。故云相容也。微細之義。下釋有三。一能含微細。一塵一毛故。二所含微細。不壞相故。三難知微細。小能含大。常情不測故。如對一釋迦像。想彼像中。含盡十方三世遍法界虗空界無盡三寶。禮彼一像。即是徧禮無盡三寶也。供彼一像。念彼一像等。准前應知。如焚一爐香。想彼香中。含一切香。華燈幢傘蓋飲食湯藥菓木音樂螺鈸宮殿池沼等。一切諸供養具遍供。如前一像中無盡三寶。隨獻餘供。含物亦然。曰修此行。有何罪而不滅。有何福而不生。良以法雖本爾。心不相應。難獲巨利。幸願群英。勉強而行。自餘玄門。倣此而修。滯相而修。百千萬劫。未及一眴之功。深思深思。相入門中。當想自身遍入十方諸佛會裏佛菩薩四眾八部身中。彼若說法。我亦說法。彼若聞法。我亦聞法。彼若斷障。我亦斷障。彼若證真。我亦證真。彼若發菩提心。我亦發菩提心。彼若化生。我亦化生。彼若拔苦與樂。我亦拔苦與樂。盡彼諸行善事。我亦行之。復想六道眾生皆在自身之內。自若禮誦。彼一切眾生悉皆禮誦等。自餘妙行。准此應知。
  疏隱顯俱成等者。如觀一釋迦像。於中乃有無盡佛菩薩等身像也。但彼多像隱一像顯也。
  鈔而明下有晦等者。上明異處。下辨同處。文理昭然。
  ▲言如東方入正定為一半等者。此意。一菩薩全在東方入定。而不妨同時全在西方出定。是謂難思。問何故入定為明。出定為晦耶。答在定觀根審法名明。出定涉有化生名晦。是故在定復得顯加。出定但感冥加。明晦之義。昭然可悉。或約但見入定不見出定故。
  鈔影復現影重重無盡者。此是其喻。法合云何。如一塵稱性以作能含。一切剎土俱為所含之剎。皆攬塵成。塵復稱性。復含其剎。是知能含塵塵不盡。所含剎剎無窮。是此門也。問第一塵稱性含剎盡耶。舍剎不盡耶。若含剎不盡。是則彼塵不稱其性。若云稱性而含剎不盡。彼不含剎應在性外。若許含盡。彼第一塵所含之剎。但作第二重能含。更有何剎。為第二重所含耶。若遞互合。與微細相入二門何異。若云第一塵稱性含剎皆盡。彼所含剎亦乃稱性。作能含時。復更出生所含之剎者。問所出生剎。為本為新。若本具者。應第一重塵却有含剎不盡之失。若新生者。德相門中。應無帝網。此義極難。深宜用心。今謂通云。如瑩一圓鏡在東瑩一方鏡在西。兩鏡互入。同相入門。一性而入。似微細門。今帝網門。則不如是。如東圓鏡現西方鏡影。全盡無不盡之失。其方鏡常入而不入。還在本位。其西方鏡內。却現東圓鏡影。并圓鏡內。方鏡之影。全盡亦無不盡之失。其西方鏡并所現影。已有三重。其東圓鏡常入而不入。現在本位。復作能現。現西方鏡。并彼二影亦無不盡。其東圓鏡并彼三影已有四重。其西方鏡常入而不入。還在本位。復作能現。現東圓鏡。并彼三影。無不盡失。其西方鏡。并彼四影。已有五重。後後作法。准此應知。由重重無不盡之失及相濫之過故。鈔云。亦如兩鏡互照重重涉入傳耀相寫遞出無窮。即其義也。故下大鈔(十七上半二十紙)云。又重重現故者。雙釋普入及方網。言塵能受剎。剎以塵成。亦能受剎。重重皆入。名為普入。既交絡入。九方入東。東入西時。帶餘九入。西入南時。帶東諸方而入於南。故成重重。即初地中。如帝網差別故。為真實義故。
  鈔以三世相因互相攝故者。緣起相由故。時無別體。依法假立。如依昨日日輪立過去世。依今日日輪立現在世。依來日日輪立未來世。昨日日輪。離今日來日二輪之外。別無日輪。全攬今日來日二輪。作昨日日輪。上立過去世。彼日輪體。既攬今日來日二輪所成。果不異因。即是今日日輪。應立現在世。復即來日日輪。更立未來世。餘二因二果。准此應知。方成九世。如攬塵成剎。歸本是塵。如攬念成世。歸本名念。一念本時。攝九世末時。本末雙舉。故云十世。問一念即無量劫。應是相即門也。答雖有即義。意取十世。如前廣狹門故。
  ▲言故莊生一夢身為蝴蝶者。莊子第二齊物篇云。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摺-白][摺-白]然自喻適志不知周也。方其夢為蝴蝶。而不知周。則與死不殊異也。而所在無不適志。則當生而係生有必能當死而戀死矣。由此觀之。知失在生而哀死者誤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謂物化。意云。昨日之夢於今化矣。生死之變。豈異於此。又自周而言。蝴蝶稱覺。未必非夢。此亦可以喻萬法如夢矣。
  鈔以隨一事即是無盡法界者。問與相即門何別。答但是相即門四句中。一即多之一句義也。同微細門。是相入門中一攝多之一義也。或不同相即。彼行布門。一與多異。圓融門中。廢一同多。今記事門。行布門中。體是一法。圓融門中。便是多法。非是廢一同多。故不同也。如託一人便顯六親。非廢一人方即六親。況生其解。尤異相即。
  鈔然有二意故賢首改為廣狹等者。今代至相反難賢首云。若真理為廣。事相為狹。則是事理無礙。知無間塵毛名狹。無外身剎為廣。此二門異。亦不成事事無礙。若無外身剎與無間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