哉哀哉。
  △若以無障礙智證無障礙境境智圓融難可言盡總為能所契合。
  若以無障礙下後明入無礙境界也無礙智者即如理智如量智乃至三智四智皆無障礙以成重重無盡也無礙境者正明事事無礙法界含攝事法界及理事無礙法界俱無障礙亦總成重重無盡也約能入所入對前理法界亦應五門由非一向明理故無第三雙泯既無泯也即無第四收存泯義既闕二義但有三門一開能所二合能所三復收開合同時無二初中謂智無礙故一智則一切智境無礙故一境即一切境境智各有一多無礙相對論之義有四句一一智證一切境(無法不通方成一智)二一切智證一境(欲識一塵之義須圓一切智慧)三一智證一境(此即事法界也不壞一一事事法歷然)四一切智證一切境(即重重無盡也)二合能所者謂一切境皆是自心謂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故出現品明如來境界云如是如是思惟如是如是顯現即心見境界之佛即境見唯心如來又心中悟無盡之境境上了難思之心心境重重重重無盡言總為能所契合者都結也三收開合者亦應云上列二門欲彰義異理既融攝曾何二源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上之三門以後契合但合前二故三門一揆為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之宗矣其行願別相文中具之。
  上之三門下結歸宗於中二初結三門無二後結行願在經。
  △第三翻譯傳授者。
  △略有二門第一徵源第二翻譯。
  △今初此經即貞元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十卷別流行也。
  第三翻譯傳授者文分為二先標牒後正釋釋中又二先標列後解釋釋中又二先徵源後翻譯前中二初正指其源。
  △故西域相傳云普賢行願讚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普賢行願讚。
  △以今觀之理實然矣。
  △一經之主則是普賢初會即是普賢所說窮終亦是普賢所說。
  △五周之因皆普賢行五周之果即普賢行之所成亦是得果不捨因門之果用爾。
  △復是四十卷之窮終徧收玄妙。
  後故西域下以略含廣文中三初引西域相傳是經之偈讚故云行願讚非謂讚唄前譯不知是經故謂之讚文也次以今下詳理印定後一經下釋其所以言一經之主即是普賢者普賢是法界體(義在歸敬中說)經唯詮法界故初會等者初會即菩提道場總有三名約處名菩提場會約人名普賢菩薩會約法名所信因果會普賢為主者以此會舉毗盧遮那曠劫修因嚴淨剎海令物信受知皆有分修必契故表佛所說如所證故成菩提處即說此經唯普賢行方能證入是故此會普賢為主疏言窮終亦是等者善財求友遍歷諸位至於最後因圓門中亦是普賢所說也疏五周等者即顯大經一部通有五周因果初會有六品十一卷經名所信因果謂世界成就品及華藏世界品明其果德毗盧遮那品明往因行是所信故第二從第二會至七會隨好光明功德品總有二十九品三十七卷名差別因果二十六品辨因佛不思議法品下三品明果因歷六會果不該因故名差別因果第三普賢行品下二品四卷名平等因果普賢行品為因出現品為果因是得果不捨之因果是大用性起之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故云平等第四以第八會一品七卷經文名成行因果具五位行總名為因現八相用名之為果沒彼位名頓彰行法故懸河二百問瓶寫二千酬皆明圓融普賢行故故名成行第五以第九會有一品二十一卷經即今四十卷總名證入因果初明佛果大用是證入果後明菩薩獲益是證入因若漸若頓若因若果皆證入故今言因皆普賢行果皆普賢行所成者明因果相攝即位前及當位也疏言得果不捨等者明即果之因即位後普賢也言復是四十等者謂前明五周總指大部此後唯指當品故。
  △第二翻譯者自古及今總有三譯。
  △初即晉朝三藏佛度跋陀羅唐言覺賢譯出一卷五字成偈。
  第二下翻譯文三初總標三譯二會通今昔三別明今經初中文二先總標後別列列中云初晉朝等者即東晉朝時也佛度跋陀羅者此曰覺賢古云佛賢此三藏是北天竺人五歲而孤十七出家一日誦習可敵一月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儀範率素不同華俗而至韻清遠雅有淵致每與羅什法師共論法理振發玄緒多有妙旨後為郢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與沙門慧嚴慧義等百有餘人請譯支法領所持來于闐所得大華嚴等一十二經中譯此經五言成偈故云晉朝等也。
  △第二大唐代宗之朝大辯正三藏翻譯一本七字成偈。
  第二大唐代宗等者代宗即唐第八帝言大辯正等者此三藏號阿目伽此云不空即玄宗肅宗代宗三帝灌頂師也本名智藏是北天竺婆羅門族先門早逝育于舅氏遂隨母姓康至年十歲隨舅氏至武威太原至十三事大弘教國師十五落髮二十進具善一切有部洞曉聲明後往五天竺遍學顯密天寶五載還歸上京大弘顯密三帝歸誠親受灌頂至代宗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大師特進試鴻臚卿號大廣智三藏三朝恩澤倍異常倫灌頂度人數盈億萬至大曆九年六月十一日有詔就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弟子因賀大師不悅而告之曰聖眾儼然垂手相慰白月圓滿吾之去時奈何臨終更竊名位附表令懇讓不從遂更進表辭聖因茲示疾壘足而終年有七十僧臘五十一矣後至七月十六日就塔所具荼毗之禮隨喜者億千萬人是日有詔令高品劉仙鶴就塔所置祭兼贈司空諡大辯正廣智三藏經歷三朝所譯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