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但信於三。不信於一。即其事也。
  上約二宗各別所據。則互相違反。若會釋者。亦不相違。謂就機則三。約法則一。新熏則五。本有無二。若入理雙拂。則三一兩亡。若約佛化儀。則能三能一。是故競執是非。達無違諍。大集五部雖異。不離法界。涅槃各說身因。佛許無非正說。
  餘義次下當會。古今違順竟。
  第三立教開宗分二。一以義分教。二依教分宗。
  今初以義分教。教類有五。即賢首所立。廣有別章。大同天台。但加頓教。今先用之。後總會通。有不安者。頗為改易。言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
  初即天台藏教。
  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合之。總為一教。此既未盡大乘法理。故立為初。有不成佛。故名為分。
  三終教者。亦名實教。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立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上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為漸。
  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為頓。如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云。初則為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等。不同前漸次位修行。不同於後圓融具德。故立名頓。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今乃開者。頓顯絕言。別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禪宗。
  五圓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如此經等說。若約所說法相者。初小乘中。但說七十五法。但說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故阿含云。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等。未盡法源。故多諍論。部執不同。二始教中。廣說法相。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相數。說有百法。決擇分明。故少諍論。說有八識。唯是生滅。依生滅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法爾種子有無永別。是故五性決定不同。既所立識。唯業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變。不許隨緣。依他起性。似有不無。非即無性真空圓成。說經空義。但約所執。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說一分眾生決不成佛。名生界不減。真俗二諦條然不同。非斷非常。果生因滅。同時四相。滅表後無。根本後得。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以有為智。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非一。既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佛果報身有為無漏。如是義類廣有眾多。具如瑜伽雜集等說。三終教中。少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亦會歸性。所立八識通如來藏。隨緣成立。不生滅與生滅和合。而成非一非異。一切眾生平等一性。但是真如隨緣成立。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第一義空該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四相同時。體性即滅。緣境斷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說為內證。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非智外如為智所證。非如外智能證於如。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本不二。則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墮諸數。況於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如是義類亦有眾多。次第對上。如楞伽等經起信等論。若會上二宗。廣如別說。四頓教中。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三自性俱空。八識二無我雙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淨名默住顯不二等。是其意也。五圓教中。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十十法門各攝法界。義分齊中當具宣說。
  二依教開宗。宗乃有十。如經宗中辨。
  第四總相會通。曲分為二。先通會諸教。後會化儀前後。今初諸德立教。各自所據。今雖立五。亦會取諸說。略有五重。一或總為一。謂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一音所演。則前之二師立一音者。不失道理。二或開為二。此更有三。一對小顯大。初是半字。後四皆滿。則無違二藏等言。二對權顯實。則前二是三乘。後三為一乘。則不違法華四乘。三者三四二教。雖則泯二異前。而對三顯一。曲巧順機。後一直顯本法。一向不共。如智論說。此同印公平道屈曲。三或分為三。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後三一乘。或唯後一是不共一乘。智論指此以為不共。大品等經共二乘說故。此三亦順四乘。又梁論第八云。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第三最勝。故名善成立。此亦同妙智經。真諦三藏部異執疏第二卷中亦同此說。四或分為四。此亦二門。一中間三教存三泯二。別故開之為四。一別教小乘。如四阿含等。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華等。四別教一乘。如華嚴經。二約歷位。無位開漸及頓。故分為四。總合二三。以為漸教。餘皆如名。五或分為五。如前所立。以漸中有始終故。然取多分。略指數經。實非局判。以一經中容多教故。第二化儀前後者。今辨如來一代時教。略啟十門。一本末差別門。二依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