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前名法界光燄慧。此云普明。即前光燄。
  △二正說頌。讚佛境勝用。菩薩能入。答神通問。文云各各現故。分二。初佛境勝用。
  如來微妙身色相不思議(至)各各現神通。
  先半偈標其體。謂妙身色相。後二頌半辨其用。
  △二菩薩能入。謂入佛境界。分三。初二具德知見。
  大智諸菩薩深入於法海(至)一切佛神力。
  △二有三頌智見成益。
  若人有信解及以諸大願(至)普攝於法界。
  △三有二頌。結用速疾。
  佛剎微塵數如是諸國土(至)菩薩力如是。
  △十上方二。初說偈儀。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此與前名顛倒而已。
  △二正說頌。讚佛圓音現身神變自在。答無能攝取問。謂此願力普周。無能令不取故。分三。初歎佛圓音雨法德。
  佛演一妙音周聞十方剎(至)聞已趣菩提。
  然具十義。一唯一妙音。一梵音故。二徧聞一切。稱法性故。三此一即多。事理融故。四彼一一音。雨多法雨五彼法各具一切文辭。六各同一切眾生之音。七此音各各徧一切處。八所說各顯性淨之理。九各令一切普得見聞。十各各皆得究竟之益。上之十義。從一妙音。展轉開之。具十無盡。方曰圓音。文處可見。
  △二歎佛現身無礙德。
  法界諸國土一一微塵中(至)平等如虗空。
  初偈解脫力故。現處周細。次偈法身力故。現相即虗。後二偈以般若德。發揮前偈。初偈釋下半。言影像者。顯無方所故。謂光東則影西。光西則影東。質對像生。來無所從。質謝像亡。去無所至。故此影像即空無體。後偈釋上半。言如空者。不可取等故。故雖現形。猶如水月。平等如空。
  △三歎佛神變自在德。
  十方所有佛盡入一毛孔(至)不得其邊際。
  一則毛孔廣容。二則願能普徧。三則舉少況多。又上略配十句。其中具有四十句意。不能繁指。
  △六結通無窮二。初舉此。
  如此四天下道場中(至)諸菩薩眾而來集會。
  言四天下者。意在閻浮。言總意別。既以結通。菩薩雲集。尤顯上歎。是彼十方。
  △二類彼。
  應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諸道場中悉亦如是。
  遠方便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四(入第七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普賢三昧品第三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來意者。前眾既集光示法主今將說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為近方便。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普賢明說法主。以說普法故。三昧是業用。以非證不宣故。此則人法合舉。普賢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賢所有。又三昧境界。名為普賢。一切如來藏身為普賢故。此則普賢即三昧。揀餘定也。若準梵本。名普賢三昧威德神變品。威德神變。皆定之用。攝用從體。但云三昧也。縱佛加光讚。皆因定故。餘會入定受加。起定即說。同為一品。今此開者。文多義廣。勸修學故。言義廣者。建立普賢之行願故。故此比餘麤相而設四同六異。言四同者。入住加出。六異者。一數異。餘會入起唯一。此會入起俱多故。二類異。類餘法故。三利益異。定起多人益故。四光讚異。如來毛孔光明讚故。五眾請異。從定起已待眾請故。六證相異。餘會經終。方有證相。此品益已。即便地動雨雲等故。四五二種十地雖有而不具六。今此具六。故別立品。以此說果。餘皆因故。又為諸會本故。總故。七八九會。雖是果定。說通因果。又非總故。
  三宗趣者。入法界定法界佛加。為宗。令法界眾成法界德。為趣。望於後品。亦說世界海。為趣。
  四釋文。文有六分。初三昧分二。初此界入定三初承力入定。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至)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一時。說偈竟時二主。顯佛普德。唯普賢故。三處依如來者。常對佛故。四所依座。大集云。菩薩得蓮華陀羅尼故。說法處皆有蓮華。表所入三昧自性無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謂所入深廣。要承力故。六正入三昧心境冥故。
  △二彰定名字。
  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
  毗盧遮那。前已廣釋。復有釋言。廣大生息。具此三義。名如來藏身。身即體也。依也。此有二種。一者修成。二者本性。本性者。凡聖俱成。修成者。唯諸佛有諸佛有者。慈悲無邊。故名為廣。智慧無上。故稱為大。生相已盡。故云生息。涅槃云。離有常住。故名如來。萬德含攝。是謂藏身。即是出纏之法身也。言本性者。謂即藏識。包含種子。建立趣生。故名為廣。本覺現量。與佛等故。名之為大。新新生故。名之為生染淨苦樂所不能動。故名為息。即上法身在纏。名藏。謂空不空。空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