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見普賢身。徧諸剎中。出生大用。
  又見普賢於一一世界海中(至)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自見己身等普賢化。
  時善財童子又見自身(至)諸世界中教化眾生。
  △三校量顯勝三。初校量善根。
  又善財童子親近佛剎(至)筭數譬喻亦不能及。
  △二校量所入剎海。
  是善財童子從初發心(至)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三雙結上二超勝之相二。初別明橫豎深廣。
  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
  於中有三世間。
  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顯橫廣。
  如是而行盡未來劫。
  明豎窮。
  猶不能知。
  顯其深遠。
  一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藏。
  藏約包含。
  剎海差別剎海普入。
  普入約廣徧。
  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所有邊際。
  上器世間。下智正覺世間。
  亦不能知佛海次第(至)集菩薩眾海散所有邊際。
  後眾生世間。
  亦不能知入眾生界(至)如是等海所有邊際。
  △二總結平等周徧。
  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至)不於此剎沒於彼剎現。
  不於此沒彼現者。以沒現相。如法性故。以彼此相相即故也。
  念念周徧無邊剎海(至)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位滿齊佛。
  當是之時善財童子(至)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上句明自得。餘皆等上。
  與普賢等。
  等因圓。
  與諸佛等。
  等果滿。此下別顯等相。
  一身充滿一切世界(至)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此即義當覺。因位既滿。更無所修。故但說等。不辨更求。此則一生頓成。行布亦足。非唯但約理觀初後圓融。
  △二聞佛勝德難思。前長行但顯因圓。此偈頌方陳果用。非頌前文。然有二意。一對普賢。普賢意云。上來見我難思之德。尚是因位。今示汝果。尤更甚深。二對善財。善財等佛。但是因圓。以果海離言故。不說成佛。今寄現佛之德。以顯善財得果之相。故長行偈文因果綺互。文中有三。初有四頌。標舉佛德。誡聽許說。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即說頌言。
  汝等應除諸惑垢(至)未曾分別起想念。
  △二長行舉眾渴仰欲聞。
  爾時諸菩薩聞此說已(至)作是念已深生渴仰。
  △三廣陳德相。令眾求滿二。初長行重誡。許說分齊。
  爾時普賢菩薩(至)今我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
  △二偈頌。廣顯佛德難思。九十五偈。分之為二。初九十三偈別歎佛德。於中前八十偈法說。後十三偈喻明。然通讚毗盧遮那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實即應分二十一段。且為十九。後三合故。初有二偈。即於所知。一向無障礙轉功德。
  即說頌言佛智廣大同虗空(至)念念示現無邊事。
  謂佛無障礙智。於一切事。品類差別。無著無礙故。
  △二有一偈。明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
  隨眾生心種種行(至)而佛本來無動念。
  謂了真如無二。故無動念。
  △三有三偈。即無功用佛事。不息休功德。
  或有處處見佛坐(至)心不淨故不聞者。
  謂住佛無住處。作佛事不休息。故云或見等。
  △四有十五偈。即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謂由諸佛所依智同益眾生意樂同報化作用同故。前經云得佛平等。亦同攝論四種意趣中平等意趣。故此廣列諸佛皆互相徧。此釋已妙。今更以文理證。此諸佛皆遮那之身。謂此文言。此三千界。阿閦在中。阿閦如來本在東方。今云在此。明不異此。又無量壽佛月覺如來。皆徧十方。豈容隔此。又皆言或見。則知一佛隨見不同。若言別讚餘佛。直言阿閦在此。何成讚德。況華藏剎海。皆遮那化境。無量壽等。未出剎種之中。豈非是此佛耶。法華央堀並說。十方分身。故知法藏別緣十六王子。皆方便說。以理推之。皆是如來海印所現。何緣不說自所現佛。而說他耶。故知賢首佛等皆本師矣。
  然此段文亦兼顯第十七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文中有三。初八偈主伴嚴土攝生同。
  或見清淨大菩薩(至)說法除滅眾生翳。
  △二有四頌。明微細含容轉法同。
  一一毛端不可說(至)毗盧遮那轉法輪。
  △三有三偈。總攝多門。結前生後。
  或見世界不清淨(至)我說少分汝當聽。
  △五有三偈。即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或見釋迦成佛道(至)隨眾生心皆示現。
  謂一切時常修覺慧。治六蔽等故。既云已經多劫。則不定始成。
  △六有三偈。即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或見究竟波羅蜜(至)猶如幻師現眾像。
  初二即教證二道。後一現所摧同類之身。
  △七即生在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