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當令佛法僧種無有斷絕(至)如說而作大師子吼。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如來無上大師子吼。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入第六十五卷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頂住六。初依教趣求。文二。初修入前教。
  爾時善財童子於善知識所(至)生廣大清淨解。
  上二句重友解生。
  常念大乘專求佛智願見諸佛。
  此二句念乘思佛。次下智證實際。
  觀法境界無障礙智常現在前。
  能觀智現。
  決定了知諸法實際(至)一切如來無際之際。
  所證窮極。
  於一切佛心無分別(至)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離障自在。
  △二趣求後友。
  漸次南行至師子奮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
  上至處。下聞名。
  聞此童女是師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為侍從。
  五百為侍者。以一期位滿。總攝五位十十法門。互相涉入之法。而相應故。
  住毗盧遮那藏殿(至)天衣座上而說妙法。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二。初明遠見。
  善財聞已詣王宮門(至)既無限礙我亦應入。
  表方得門而未證故。
  △二親依正。
  善財入已見毗盧遮那藏殿(至)以梵音聲而演說法。
  △二敬。
  善財見已頂禮其足繞無數帀合掌前住。
  △三問。
  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正示法界二。初令觀親證。
  時慈行童女告善財言(至)過去世中善根之力。
  並依中見正。小大念劫。皆無礙等。十住位終。故約報顯。
  △二以言顯發二。初顯法名因二。初善財默請。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所見(至)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二童女言答。
  爾時童女告善財言(至)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
  先示其名。名般若普莊嚴者。有其二義。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無所不現。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即其義矣。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是故所證所成。亦嚴無盡。故下顯因云。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即其義也。總攝三十六恒沙之別。歸於普門。則一嚴一切嚴。故名普嚴。
  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
  言三十六恒沙者。住位既滿。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為三十六。皆恒沙性德。本覺中來。故云佛所求得。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至)一佛所演餘不重說。
  △二顯法勝用二。初問。
  善財白言聖者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境界云何。
  △二答二。初總二。初明修習契證相應。
  童女答言善男子(至)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時。
  △二總明所得業用。
  得普門陀羅尼。
  陀羅尼以智為體。由得般若普莊嚴故。故能總持萬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普門。
  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
  以圓融十住。亦同十地所得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又彼總此別。但舉總持。餘三昧等。略而不說。
  △二別顯有百一十八門。略分十位。初八總知依正理事持。
  所謂佛剎陀羅尼門(至)常住際陀羅尼門。
  △二有九門明願行持。
  福德陀羅尼門(至)圓滿行陀羅尼門。
  △三有九門。明業持。
  業陀羅尼門(至)持善行陀羅尼門。
  △四有六門。明正受體用持。
  三昧陀羅尼門(至)神通陀羅尼門。
  △五有五門。明染淨諸心持。
  心海陀羅尼門(至)調心清淨陀羅尼門。
  △六有十門。知所化持。
  知眾生所從生陀羅尼門(至)知眾生想陀羅尼門。
  △七有十七門。知能化持。
  普見十方陀羅尼門(至)世間法陀羅尼門。
  △八有十七門。明知剎海自在持。
  世界成陀羅尼門(至)世界轉陀羅尼門。
  晉經云。迴轉世界。
  知依想住陀羅尼門(至)麤入細陀羅尼門。
  △九有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
  見諸佛陀羅尼門(至)入微妙法陀羅尼門。
  △十有十二門。明菩提因果持。
  菩提心陀羅尼門(至)自心清淨陀羅尼門。
  自心清淨。即性淨菩提。總攝諸門。不出於此。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三眼。
  施為行首。彼友復能開導自他。如人之目。導餘根故。名之為眼。財施無著。成於慧眼。無畏之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