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智而相應故。如前義分齊中廣明。
  第九事事無礙體者。文義皆圓。文即圓音。此中亦具十種玄門。現相品云。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徧。即同時具足相應體。十住品云。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有盡。而令文義各不同。菩薩以此初發心。即廣陿無礙體。亦名純雜教。一句不壞。陿也純也。文義不同。廣也雜也。又云。於一法中。解眾多。眾多法中。解了一等。皆一多相容教也。出現品云。如來音聲。普入一切。譬如書字等。此亦相入即相容也。十住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即相即教體。出現品云。道場皆聞。不出眾外。各各隨解。即隱顯教體也。又云。如來言音。唯是一味。隨諸眾生心器異故。無量差別。亦隱顯教體。亦純雜教也。又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如善口女等。即微細教也。阿僧祇品云。於彼一一脩多羅。分別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又說諸法不可說等。一法既爾。餘法亦然。交映重重無盡。無盡即帝網教也。觸事皆法。即託事生解教也。一念頓演。即十世教也。如諸會中。此方所說十住等。十方亦爾。即主伴教也。若隨說一法一門。皆有無量脩多羅。為眷屬等。即眷屬教。雖不得為主。亦是伴類。此且約言說。若類通諸法。皆為教體。即所詮義。義即普法。具十玄門。如義分齊。
  第十海印炳現體者。如前差別。無盡教法。皆是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現。設所化機。亦同緣起。炳現定中。是故唯以三昧。為教體。如出現品辨。此約果位。若約因位。圓信亦得印現。賢首品云。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以上十門。該羅收攝。未有一法而非教體。然後二門。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
  △第六宗趣通別者。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先明其通。後顯於別。前中通論一代佛教。諸部異計。各是一宗。謂十八本二。各不同故。以義相從。更復合之。然隋朝大衍法師。總立四宗。一因緣宗。謂薩婆多。二假名宗。謂即經部。三不真宗。謂諸般若。四真實宗。謂法性真理佛性等教。又此四宗。初名立性。二名破性。三名破相。四名顯實。初二小乘。後二大乘。各初淺後深。此亦有理。但收義不盡。以十八部中。但判二故。今總收一代時教。以為十宗。
  第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部等。彼立三聚。一有為。二無為。三非二聚。非二即我。又立五法藏。謂三世為三。無為為四。第五不可說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說。為有為無為故。然此一部。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為附佛法外道。以諸外道。所計雖殊。皆立我故。
  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等。彼立諸法不離色心或立三世無為。或分五類。皆無有我。以無我故。異外道計。又於有為之中。立正因緣。已破外道邪因無因。然西域邪見。雖九十五種。或計二十五諦從冥生等。或計六句和合生等。或謂自在梵天等生。或謂時方微塵虗空宿作等。而為世間。及涅槃本。統收所計。不出四見。謂數論計一。勝論計異。勒沙婆。計亦一亦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若計一者。則謂因中有果。若計異者。則謂因中無果。三則亦有亦無。四則非有非無。餘諸異計。皆不出此。雖多不同。就其結過。不出二種。從虗空自然生。即是無因。餘皆邪因。此方儒道二教。亦不出此。如莊老。皆計自然。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以自然為因。能生萬物。即是邪因。若謂萬物自然而生。如鶴之白。如烏之黑。即是無因。周易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者。太極為因即。是邪因。若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即計陰陽變易。能生萬物。亦是邪因。若計一。為虗無自然。則亦無因。然無因邪因。乃成大過。謂自然虗空等。生應常生故。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從癡有愛。流轉無極。迷正因緣故。異計紛然。安知因緣性空。真如妙有。言有濫同釋教者。皆是佛法之餘。同於涅槃。盜牛之喻。乳色雖同。不能善取醍醐。況抨驢乳。安成酥酪。廣明異計。如瑜伽第六。顯揚第九。第十。婆沙十一。十二。及金七十論。說中百等論。亦廣破之。今但說正因緣已。總破諸計。是知佛法之淺淺。已勝外道之深深。
  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耳。其過未之法。體用俱無。
  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就前現在之中。法在蘊為實。在界處為假。其成實論。經部師。即是此類。
  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等。謂世俗是假。以虗妄故。出世反上。
  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等。一切我法。唯有假名。無實體故。
  七三性空有宗。謂徧計是空。依圓有故。
  八真空絕相宗。謂心境兩亡。直顯體故。
  九空有無礙宗。謂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真如隨緣。具恒沙德故。
  十圓融具德宗。謂事事無礙。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故。然此十宗。後後深於前前。前四唯小。五六通大小。後四唯大乘。七即法相宗。八即無相宗。後二即法性宗。又七即初教。八即頓教。九即終教。十即圓教。又第七。亦名二諦俱有宗。謂勝義真實故。不無世俗。因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