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別釋其相。文三。初就法總明。次約喻別顯。後就法總結。然總中五徧通向下喻中十身。結中十句別結十喻。同前出現。
  今初就法總明。文有四節。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於無量見如來身。
  先總教廣見。
  何以故。
  次徵其所由。
  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一法(至)一眾生見於如來。
  三反釋所以。總舉五法。法是所知法界。及調伏法事。是調伏眾生行事。晉經名行。身即是正。國土是依。生是所化。
  應徧一切處見於如來。
  四順以結。酬應翻上五。成五無量界。身為能徧。四為所徧。一徧法界。二徧調伏界。三徧調伏加行界。四徧世界。五徧眾生界。唯有五界。非是略也。
  △二約喻別顯。明如來出現有十種身。一周徧十方身。二無著無礙身。三普入成益身。四平等隨應身。五無生潛益身。六圓迴等住身。七無心普應身。八窮盡後際身。九嚴剎益生身。十嚴好滿願身。此即八地後十身也。而為次不同。一法身。二智身。三威勢。四菩提。五莊嚴。六意生。七化。八力持。九福德。十願。四是菩提者。初成先照。是故偈云。日光出現。五莊嚴者。一一毛孔。隨好光明。所莊嚴故。餘文並顯。顯此十身。舉十喻況。一一喻中。文各有三。謂喻合結。今初虗空周徧喻。況周徧十方身。故下結云。以其心無量。徧十方故。文三。初喻。
  佛子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
  上直示。下徵釋。
  何以故。
  徵云。至不至別。何得俱耶。
  虗空無身故。
  以一無身。釋上二義。由無身故。無可得至。亦以無故。無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身即質聚。便礙於色。如鐵入水。水不入鐵。今由無身。故能徧入。
  △二合。
  如來身亦如是徧一切處(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
  合準喻知。此以事空。以況理空。理空即是法身。故經偈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虗空故。
  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即釋外疑。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二空無分別喻。況無著無礙身。故下結云。所行無礙。如虗空故。文三。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虗空(至)無有分別亦無戲論。
  空無分別。不礙顯色。智無分別。不礙利生。
  △二合。
  如來身亦復如是(至)一切戲論皆永斷故。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三日光饒益喻。喻普入成益身普入法界故。
  △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於閻浮提無量眾生皆得饒益。
  上總。下別。
  所謂破闇作明變濕令燥(至)行者見道居者辦業。
  後釋成。
  何以故日輪普放無量光故。
  △二合。
  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以無量事普益眾生。
  上總。下別。別有十種益。合前八句。
  所謂滅惡生善破愚為智。
  初之二句。合初二句。世出世間二相異故。
  大慈救護大悲度脫。
  三拔四流之苦。與出世之樂。拯二乘沈定水之苦。與菩提之樂。皆合變濕令燥之義。
  令其增長根力覺分。
  四即道品。通長三乘草木。
  令生深信捨離濁心。
  五信合二義。一成上義。信能增長一切法故。二合成熟。信能必到如來地故。
  令得見聞不壞因果令得天眼見歿生處。
  六七二句合前廓徹虗空。六得見聞四諦因果智。七得三明十力智。如空有日。廓淨照徹故。
  令心無礙不壞善根。
  八有二義。令心無礙。成上徹空。不壞善根。成下蓮華。如赤蓮華。不遇日光。翳死無疑。三乘善根若遇智日。則便不壞。
  令智修明開敷覺華。
  九正合開華。上已開者。合其不壞。今未開者。令得開故。
  令其發心成就本行。
  十合後二句。發菩提心即見大道。成就本行。是辦家業。後釋成。
  何以故如來廣大智慧日身放無量光普照耀故。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四日光等照喻。平等隨應身。由住真際故。無私平等。文三。初正喻二。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至)照一切須彌山等諸大山王。
  喻菩薩十大山王。表十地故。
  次照黑山。
  黑山喻緣覺。以無法空之慧光故。不能出生諸功德故。
  次照高原。
  高原喻聲聞不生佛法蓮華故。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大地一種。通含三聚。取於決定能生之處。喻正定聚得緣方生。喻不定聚砂鹵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捨。故皆等照。
  日不作念我先照此(至)有高下故照有先後。
  △二合。
  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