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行。
  出生無礙眼無礙耳鼻身(至)悉知三世法。
  △六有三偈。明如化無方行。
  善學一切化剎化眾生化(至)度脫無邊眾。
  △七有十頌。明器世間自在行。
  諸佛甚深智如日出世間(至)知無二非二。
  此中玄妙。宜審思之。
  △八有六頌。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
  了知諸世間如燄如光影(至)一切無差別。
  △九有五頌。明非身示身行。
  如來法身藏普入世間中(至)不著我我所。
  法身藏者。即前藏身普賢菩薩自體徧言。亦同此也。
  △十非量示量行。
  譬如工幻師示現種種事(至)度無量眾生。
  △二即智之悲行。亦有十行。初無住攝化行。
  未安者令安安者示道場(至)未曾有退轉。
  △二有四偈。明非身現身行。
  世間種種身一切悉了知(至)稱揚不可盡。
  △三有一頌。明分布舍利行。
  諸佛能現身處處般涅槃一念中無量舍利各差別。
  △四有二頌。明知佛大心行。
  如是未來世有求於佛果(至)名住普賢行。
  △五有三頌。明法輪深入行。
  如是分別知無量諸行地(至)得無上菩提。
  △六有五頌。明了知根器行。
  無量無邊心各各差別業(至)得名為普賢。
  △七有三頌。明了世業惑行。
  眾生皆妄起善惡諸趣想(至)一念悉能入。
  △八有五頌。明了達根境無礙行。
  眼耳鼻舌身意根亦如是(至)亦復無退轉。
  △九有一頌。知四種說法行。
  佛說眾生說及以國土說三世如是說種種悉了知。
  剎說等者。略有三義。一約通力。二約融通。一說一切說故。三約顯理。是說菩薩觸境皆了知故。則觸類成教。如香飯等。
  △十有二頌。三世攝化行。
  過去中未來未來中現在(至)邊際不可得。
  平等因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十九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入第五十卷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初來意者。前品明稱果之因。此品辨如因之果。體雖平等。不壞二相。先因後果。義次第故。亦為答前不思議品出現念故。答第二會所行問故。會釋如前。
  二釋名者。如來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身之通稱。出現是依人之法。果用化用之總名。
  如來雖見上文。對出現故。重辨十身。十身皆有出現之義。而今且寄三身以明。然來即出現。為分人法。曉喻分明。故重辨之。若依法身。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理常現。名為出現。故下文云。普現一切而無所現。又云。體性平等不增不減等。若依報身。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本性功德一時頓顯。名為出現。故下文云。如來成正覺時。於一切義。無所疑惑。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等。若依化身。則乘薩婆若乘。來化眾生。故曰如來。即應機大用一時出現。故偈文云。以本願力現佛身。令見如來大神變。又云。隨其勢力。於菩提樹下。以種種身。成正覺等。今以新佛舊成。曾無二體。新成舊佛。法報似分。無不應時。故即真而應。應隨性起。故即應而真。三佛圓融。十身無礙。故辨應現。即顯真成。是以晉經名性起品。性字雖是義加。未爽通理。以應雖從緣不違性故。無不從此法界流故。以淨奪染性即起故。若離於緣性叵說故。下加性起菩薩。表所說故。妄雖即性。不順性故。
  今以起義多含。直云出現。從性從因。從真從感。皆出現故。
  若言唯辨應身出現。非唯失前性因二義。亦未足顯深。何能融前差別之果。
  若以來為現義。如來即出現。持業釋也。若分人法三身。皆如來之出現。揀餘出故。
  第三宗趣。即以平等出現為宗。融差別果而為其趣。
  四正釋文。文為七分。初加分二。初毫光加請主。文三。初光中有十義。束為三。初一出處。次一名體。餘八業用。
  初光出處。
  爾時世尊從眉間。
  眉間放者。表證中道。離有無二邊故。表無住道。離真應二邊故。
  白毫相中。
  白毫者。表所出現。性無垢故。能詮出現。諸教本故。
  △二辨光名體。
  放大光明名如來出現。
  如所說故。後有八段。皆是光業。
  △三眷屬光。即是因業。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
  總攝諸法。皆此生故。
  △四舒業。
  其光普照十方盡虗空法界一切世界右繞十帀。
  △五敬業。
  顯現如來無量自在。
  △六覺業。
  覺悟無數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
  △七止業。
  除滅一切諸惡道苦。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