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釋真妄(今初)  後釋交徹(言交)

後釋後句疏(二)
  初約實互即(若依論)後依文徧即(二)
  初不壞相(今云不)  後約有益(又凡此)



後廣釋前句疏(二)
初廣陳(二)
初義標(二)
  初總彰四義為交徹之所由(然其)  後別開六句分交徹之行由(然或)

後逆釋(二)
初釋六句交徹(二)
  初總徵(此義)後別釋(二)
初示六句(二)
初二門出體(二)
  初標(且說)後釋(二)
  初三性門(一約)  後二諦門(二者)


後依門配句(二)
初依三性門(二)
  初唯識(如唯)  後涅槃(若涅)

後依二諦門(四)
  初二諦(若依)  二隨俗(若以)  三通二(若約)  四觸物(若約)



後辨交徹(二)
  初直約他無(問真)後依此方得(二)
  初標(今就)後釋(二)
初依前三性門(二)
  初對唯識(如約)後對涅槃(二)
  初正涅槃(若約)後與引例(二)
  初中觀(故中)  後此經(此經)



後依前二諦門(四)
初二諦(二)
  初正依彼論略說(若依)後廣引他教釋成(二)
  初引(故彰)後釋(二)
  初此句(即真)  後例餘(餘可)



  二隨俗(若約)  三通二(真妄)  四觸物(若觸)






  後釋四義所由(次明)


  四後總結(是知)




  鈔真謂理也等者真妄二法作三對釋理之與惑能所障對生之與佛能所化對此言眾生等覺已下皆名眾生以第八識為趣生體此位之中猶未轉成圓鏡智故問何以生佛為真妄耶答肇公無名論云真由離起故佛名真妄由著生故生名妄楞嚴亦云由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生死涅槃流轉還滅對已上三對皆悉交徹但是義分齊理事無礙門中別義。
  ▲鈔真該妄末者上三對真皆為源妄皆為末言如波與濕下喻顯波喻妄濕喻真交徹可知。
  ▲鈔今云爾者下問既合云凡聖互收今何不爾故此答也以不壞相及有益二所以故言不壞相者約修證義說不壞聖相故若壞聖相修行之人何所希望耶有益者於生有益二義各從一邊說也問前釋真妄以為佛生今此何云凡聖答欲顯真妄通生佛與凡聖有互寬狹故前言生佛即真狹妄寬等覺已下皆為生故今言凡聖即妄狹真寬三乘見道皆為聖故問三乘見道已上何得名真答俱見理故前對既已理為真見理聖人豈不即真或可聖謂至聖唯目佛也凡雖總舉地前意顯難思亦不遮等覺已下為眾生也謂地前之妄尚得即真等覺下豈不即耶二釋皆通問若依前釋何云聖無煩惱答唯無分別故不同凡。
  ▲鈔於凡有益者令不自欺故亦於他無慢故言令人妄解者謂却沉淪故還迷妄故問即凡見佛豈不叨濫聖流亦誤敬於麤人若即佛是凡方知德用自在進退無滯此責既齊如何遣通答為遮於妄解方便化根今又作斯謬執豈為正解耶已上略消二句疏竟然上但說生佛一對交徹義其理惑一對生死涅槃一對准上說之。
  ▲鈔然其真妄下上雖略釋其真妄交徹一句義猶未盡故有然字然者不盡之詞先彰交徹所以有六故字有云二三合故有五所以有云理實五六亦合但四所以四者為正今立云一不離一心故二真妄相依故三無有二體故四真妄相收故以此四因故得交徹也。
  鈔然或說下明交徹之行相有其六句一妄空真有二妄有真空三真妄俱空四真妄俱有五真妄俱非空有六真妄俱通空有(五雙非六雙是)三對皆先空後有者順性宗故。
  ▲鈔一約三性下總束真妄法體為三性即前三對真妄理及涅槃唯是圓成佛通依圓生死及惑皆通於依計或惑唯遍計具二執故。
  ▲鈔二諦多門下文中廣說八諦區分四重二諦各各不同今具約理事以配二諦也言設淨分下問前三性中依他淨分同真染分為妄今若俗諦為妄者無漏五蘊淨分依他之事亦妄耶故此答也言妄未盡者有三意一云如楞嚴經云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今淨對染以立對待未忘故云未盡二云雖體是無漏由假緣成豈有實耶三云淨分依他依相教有實五蘊有為之法今以不即無妄未盡故。
  ▲鈔如唯識下依門別配前空有六句而不次第但隨義故今唯識中依三性以明二句一遍計對圓成說第一句(妄空真有)二以染分依他對圓成及淨分說第四句(真妄俱是有)此約相教。
  ▲鈔若涅槃下此約性宗故不同唯識染分為有故云染分為空是生死法故淨分依他是涅槃果德故與圓成皆有亦即初句(前唯識約遍計對圓成為初句今取唯識第四句義成初句也對思可了)問若以染分為妄淨分為真論交徹者豈非事事無礙答豈前不云淨分同真耶亦即事理無礙也已上三性中配初四二句訖。
  ▲鈔若依三論下即中百門三論也此空宗義下四皆是也雖彼宗大分明空亦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