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處以是緣故文殊師利若善男子有慚愧者不應觀佛同於諸行文殊師利外道邪見下與鈔引同彼疏云此教勸文有二對一邪正對(有慚愧者是正外道是邪故)二持犯對(持戒比丘下是持若言如來乃至死入地獄如人自處於己舍宅犯也)三止言對(如來真實是無為不應言是有為也)經次後云汝從今日於生死中應捨無知求於正智當知如來即是無為(踈云結勸令捨邪心)鈔諸經皆有下無上依經云若計諸行無常是名斷見若計涅槃常住是名常見勝鬘經云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涅槃常是常見等言餘義至下當明者常無常義具足兩重四句至下自明。
  鈔但諸經中一向辯真性處者此賢首清涼正立唯此義爾所以異天台等師而圓覺疏鈔多明不落三時五時指圓覺等二十餘部經為頓教此約化儀目化法乃圭山之意學者不可不審。
  ▲鈔亦無八識下則無如始教所說謂八識自性謂自證分尚無差別況心所變現相分等豈當有耶相應分位固不在言。
  ▲鈔心生下起信論文也彼疏云真心隨緣故生妄境亦生若無明滅境界隨滅諸識分別皆滅無餘故云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即無如終教所說真妄和合八識及諸境界差別之相也。
  ▲鈔故起信論下彼疏云如依病眼妄說空華若離下應疑云何以得知因妄念生釋云以諸聖人離妄念故既無此境即驗此境定從妄生又若此境非妄所作定實有者聖人不見應是迷倒凡夫既見應是覺悟如不見空華誰是病眼是故下結真離妄是所執本空故真心不動故由一切諸法皆即真如非音聲之所說非如文句之所詮言語路絕表非聞慧境也非意言分別故心行處滅非思慧境畢竟下非修慧境體遍染淨而恒無二所以得無二者以在緣時始終不改變所以在有為中得不變異者以不同有為可破壞故此則在染不破治道不壞唯是一心結歸法體唯正智相應故上來離言說下離偽名真畢竟下離異相名如故云故名真如也言以一切言說下明言教非實不可如言取也言但隨下釋成無實所以上云離名字相何故復立此真如名釋曰假無實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六


  音釋



  (虗儉切嶮巇也)。


  (音交)。


  (音七)。


  (音昔分也)。


  (去居切[袖-由+良]却)。


  (於陟切損也按也)。


  (音葢)。


  (音廂襄水也)。


  (音早)。


  (音瑟)。


  (施隻切蟲行毒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七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鈔次文即云下彼疏云良以名依相立但是徧計所緣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故名相雙遣言說之極下約名釋疑疑云若假立名何故不立餘名而立真如名耶釋云真如者言說之極此後更無有名故攝論謂真如為究竟名故云言說之極立此極名為遣於名如以聲止聲若無此名無以遣名若存此名亦不成遣名如能止之聲不歇何名能止耶故云因言遣言言此真如體下迴向鈔云今謂此即非安立真如若安立說遣妄曰真顯理為如同唯識意今正拂此二無法非真何妄可遣則真非真矣無法不如何理可顯故如非如矣此則無遣無立為非安立真如也唯就遮詮頓彰真理此上明一切法界分義名界皆即真如故云唯是絕言今結云皆是絕言者皆字(疏中是唯字也)即前疏中一切法界字此約義結也。
  鈔界皆性義以一切法性皆離言者此更不待遣之方始絕言以一切法本性離言故又前但總云一切法此別開四法界名無得物下事法界絕言也如色心等名無得彼物體之功能色心等物無當在名言下為所召實(下鈔云如人雖聞名竟不識面召火不燒口說食不飽等)故事法界本性絕言理本無言故理法界絕言也事理交徹下理事無礙法界絕言也理既徹事何言理耶事既徹理何名事耶故知理事圓融本性絕言事事相即下事事無礙法界絕言也一既即多不可名一多既即一不可名多故知事事無礙本性絕言問此事事無礙既是圓教所詮法門何為頓中說之答教義云於三乘中(始終頓三教為三乘以此智為三乘人所得故意明未為不共但同教意也)亦有說因陀羅微細等(如淨名不思議解脫納須彌於芥子等也)而主伴不具等此一乘乘於三乘引攝成根欲性令入別教一乘故今此但取絕言之義不明自餘深玄也言名名不盡等者重釋前三法界絕言以第四法界不思議義顯不更重釋也言名名不盡者且如一色或名所緣所造所變所生所樂所厭所依所招所迷所悟若別對漏無漏心心所或名所受所想等隨意立名名不可盡若以一名目之為是餘應悉非故事法界離名言也餘二可知。
  鈔謂迷真如下由迷妄之心迷如如性以成能詮名所詮相此謂所緣妄境即前迷心名為妄想還緣此妄境覺智悟名相無體本即如如此為真境即翻前妄想便稱正智則無名相之妄境及其妄想唯如境智心智心因如境方立則智體亦空如境假智心方明本來寂滅相待無性故名空矣問疏云五法三自性俱空今鈔何不釋三自性空義耶答由義異故疏別言之以體同五法故鈔更不釋也言三自性者即遍計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