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藏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会译
 明 员珂会译


楞伽会译序

  此经凡四译今存者三。其一则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成四卷。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其二则元魏菩提流支译成十卷。曰入楞伽经。其三则唐实叉难陀与复礼等译成七卷。曰大乘入楞伽经。盖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达磨西来以授二祖曰。吾有楞伽经四卷可以印心。盖宋本也。以故其传独显。然文字简古难读。昔法亲布衲谓正受禅师曰。此圣智境界非粗心者可入。子欲入之当有方便。正受进曰愿闻其说。衲曰子试取魏唐二译十七卷。置于宋译四卷之左右。证其神观参考妍味。则可以入是经矣。正受如其言。盖弥月而疑阂冰释。嗟嗟此会译之不可已也。荆山上人圆珂。少游玉芝聚禅师之门。深究楞严宗旨。已读楞伽。博探三译妙契心要。遂谋诸聚师欲会其句。编之未果。晚偕陆司空光祖。结夏山中。商及初愿。司空谓不若依泐师注本节编之庶无谬戾。上人首肯遂成是编。首刊宋译而魏唐附其下。名曰楞伽会译。今岁春。开讲于郡城之天宁寺。时余以在告得间预听席。遂募檀信授之剞劂。以为天宁常住。达磨有言。此经五百年后翻为名相之学。读会译者当直了自心。慎勿得指迷月而堕祖师之先见。则上人之法施其宏也哉。
  旹明万历八年庚辰春佛成道日冯梦祯熏沐和南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会译卷第一之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初译
    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再译
    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后译
    明临济正宗中都沙门员珂会译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魏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大海畔摩罗耶山顶上楞伽城中。彼山种种宝性所成。诸宝间错光明赫焰。如百千日照曜金山。复有无量华园香树皆宝香林。微风吹击摇枝动叶。百千妙香一时流布。百千妙音一时俱发。重岩屈曲处处皆有。仙堂灵室龛窟无数。众宝所成内外明彻。日月光辉不能复现。皆是古昔诸仙贤圣。思如实法得道之处。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皆从种种他方佛土俱来集会。是诸菩萨。具足无量自在三昧神通之力奋迅游化。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而授佛位。自心为境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随种种心种种异念。无量度门随所应度随所应见而为普现。善知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唐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其诸菩萨摩诃萨。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善知境界自心现义。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魏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与诸一切大慧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唐译]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说颂言。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魏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有无不可得。佛慧大悲观。一切法如幻。远离心意识。有无不可得。佛慧大悲观。远离于断常。世间犹如梦。有无不可得。佛慧大悲观。
  [唐译]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魏译]二无我清净。烦恼障智障。有无不可得。佛慧大悲观。
  [唐译]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魏译]佛不入不灭。涅槃亦不住。离觉所觉法。有无二俱离。
  [唐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魏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彼人今后世。离垢无染取。
  [唐译]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