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證道無異。故名如如也。維摩經云。諸佛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乃至一切眾生悉皆如也。何以故。為佛性不斷有性故也。
  問。即色即空。即凡即聖。是頓悟否。
  答。是。
  問。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聖。
  答。心有染即色。心無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無染即聖。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滅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問。經云盡無盡法門。如何。
  答。為二性空故。見聞無生是盡。盡者。諸漏盡。無盡者。於無生體中具恒沙妙用。隨事應現。悉皆具足。於本體中亦無損減。是名無盡。即是盡無盡法門也。
  問。盡與無盡。為一為別。
  答。體是一。說即有別。
  問。體既是一。云何說別。
  答。一者是說之體。說是體之用。為隨事應用。故云體同說別。喻如天上一日。下置種種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於日。諸器中日悉皆圓滿。與天上日亦無差別。故云體同。為隨器立名。即有差別。所以有別。故云體同。說即有別。所現諸日悉皆圓滿於上。本日亦無損滅。故云無盡也。
  問。經云不生不滅。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問。何者善。何者不善。
  答。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無染漏心。但無染無漏。即是不善不生。得無染無漏時。即清淨圓明。湛然常寂。畢竟不遷。是名善法不滅也。此即是不生不滅。
  問。菩薩戒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其義云何。
  答。佛戒者。清淨心是也。若有人發心修行清淨行。得無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過去諸佛皆修清淨無受行。得成佛道。今有時人發心修無受清淨行者。即與佛功德等。用無有異也。故云入諸佛位也。如是悟者。與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從清淨心生智。智清淨名為諸佛子。亦名此佛子。
  問。只是佛之與法。為是佛在先。為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說。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
  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後。
  問。因何佛法先後。
  答。若據寂滅法。是法先佛後。若據文字法。是佛先法後。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後。經云。諸佛所師。所為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廣說十二部經。引化眾生。眾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後也。
  問。云何是說通宗不通。
  答。言行相違。即是說通宗不通。
  問。云何是宗通說亦通。
  答。言行無差。即是說通宗亦通。
  問。經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
  答。說到行不到。名為到不到。行到說不到。名為不到到。行說俱到。名為到到。
  問。佛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者是不盡有為。何者是不住無為。
  答。不盡有為者。從初發心至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後。至雙林入般涅槃。於中一切法悉皆不捨。即是不盡有為也。不住無為者。雖修無念。不以無念為證。雖修空。不以空為證。雖修菩提涅槃。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即是不住無為也。
  問。為有地獄。為無地獄。
  答。亦有亦無。
  問。云何亦有亦無。
  答。為隨心所造一切惡業。即有地獄。若心無染。自性空故。即無地獄。
  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
  答。亦同佛性。
  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
  答。不同入。
  問。正入之時。佛性復在何處。
  答。亦同入。
  問。既同入。正入時。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答。佛性雖隨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
  問。既同入。因何不受。
  答。眾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喻如有人於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空喻佛性。薪喻眾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問。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幾箇識共成一智。幾箇識獨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獨成妙觀察智。第七心識。獨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問。此四智為別為同。
  答。體同名別。
  問。體既同。云何名別。既隨事立名。正一體之時。何者是大圓鏡智。
  答。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能令諸根隨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問。束四智成三身者。幾箇智共成一身。幾箇智獨成一身。
  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