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士良久曰。覔罪了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祖深器之。即為剃髮曰。是吾寶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於光福寺受具。自茲疾漸愈。執侍經二載。祖遂囑累。付以衣法。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又曰。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當有國難。般若多羅懸記所謂。心中雖吉外頭凶者。是也。吾亦有宿累。今往酬之。汝諦思聖記。勿罹世難。善去善行。俟時傳付。
  祖乃往鄴都化導。四眾皈依。三十四載。遂韜光混跡。變易儀相。或入酒肆。或過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或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三祖僧璨大士

  不知何許人。以白衣謁二祖。得度傳法。後隱於舒之皖公山。往來太湖縣司空山。當後周毀法。祖深自韜晦。居無常處。積十餘載。人無能知者。至隋開皇十二年。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偈曰。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
  三祖章救曰。祖有信心銘近千言。其略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要知臨濟德山。千奇百恠處。不過驅學者。喪盡心智。與此數語符合耳。義學之徒解曰。至道本無難易。但不揀擇即是。譬夫畵龍。頭角牙眼一一相似。惟不能行雨。所以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非宗旨何以辯之。據潭吉恁麼判。顛倒之甚。獲罪先聖不淺。老僧只據臨濟自云。排斥三藏教。罵辱諸小兒。向逆順中覔人。豈非本來人現前。則不見有順逆。唯見一切皆人。故曰向逆順中覔人乎。而潭吉反謂。要知臨濟千奇百恠處。不過驅學者。喪盡心智。非顛倒而何。又豈知據人人面目現前。則無有心智用事。無有心智用事。則為至道。何以故。至道初未甞有心智。唯一人耳。有難易則有二。有二便有揀擇。有揀擇便有憎愛。有揀擇憎愛。便有毫釐之差。天地之隔。葢面目不現前。一切順逆境界。打作兩橛。千奇百恠。繇此而生。去至道遠矣。老僧則謂至道者。即至人之異稱。非於人外別有至道也。故趙州舉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云老僧不在明白裏。非據趙州自為至道乎。然所謂至人者。亦非於人外。別有至處。所以德山云。若論此事。直得三世諸佛。口掛壁上。更有一人。呵呵大笑。若識此人。參學事畢。豈於人外。別有至人至道乎。臨濟唯向逆順中覔人。所以道。我於十二年中。求箇業性。如芥子許不可得。又豈於人外。別有千奇百恠乎。漢月唯為千奇百恠。故認臨濟為真師。請問潭吉。祇如學者。學者千奇百恠。豈止毫釐有差。天地懸隔而已乎。且本來人之面目。描也描不成。畵也畵不就。顧謂譬夫畵龍。頭角牙眼。一一相似。惟不能行雨乎。若果是真龍。頭角牙眼。一一相似。即不行雨時。龍有甚麼差處。而懸隔乃爾乎。老僧只據本人為宗旨。故行雨也龍現前。不行雨也龍現前。順也人現前。逆也人現前。初無第二人。欲求毫釐之差。天地之隔。了不可得也。

  ▲四祖道信大師者

  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後徙於蘄州廣濟縣。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脇不至席者六十年。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甞童。祖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甞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姓。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無。祖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捨為弟子。以至付法傳衣。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師者

  蘄州黃梅人也。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甞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倘若再來。吾尚可遲汝。乃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即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歸輙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里中。夕止於眾舘之下。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逢一智者。歎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信大師得法。嗣化於破頭山。
  咸亨中。有居士姓盧名慧能。自新州來。參謁。祖問曰。汝自何來。盧曰嶺南。祖曰。欲須何事。盧曰。惟求作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盧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祖令隨眾作務。盧曰。弟子自性。甞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