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入地獄。佛性亦如是。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師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僧問何者是佛。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曰何者是法身。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又問何名有大經卷內在一微塵。師曰智慧是經卷。經云。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內在一微塵中。一塵者是一念心塵也。故云一念塵中演出河沙偈。時人自不識。 又問。何名大義城。何名大義王。師曰。身為大義城。心為大義王。經云。多聞者善於義。不義於言說。言說生滅。義不生滅。義無形相。在言說之外。身為大經卷。心為大義王。若不了了識心者。不名善義。只是學語人也。 又問。般若經云。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槃。又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經文如何通會前後。人說皆云。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常疑未決。請師為說。師曰。九類眾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果/衣]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濕生。倐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念念心體俱空。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僧問言語是心否。師曰。言語是緣。不是心。曰離緣何者是心。師曰離言語無心。曰。離言語既無心。若為是心。師曰。心無形相。非離言語。非不離言語。心常湛然應用自在。祖師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問。如何是定慧等學。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夫出家兒莫尋言逐語。行住坐臥並是汝性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且自一時休歇去。若不隨外境之風。性水常自湛湛。無事珍重。

  諸方門人參問語錄卷下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安心法門附(出聯燈會要)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問。云何自心現量。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癡人。凡有施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由亡己故。得至虗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問。諸法既空。阿誰修道。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即一切處無處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鑪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昔披閱祖燈。至大珠和尚傳云。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思仰之久。未如所願。後於洪武己酉歲從壞篋中得一故冊。信手展卷。隨覽數分。如熱得涼。踊躍歡喜不能自勝。方視其首。即斯論也。復詳披。究見其義理質直詣實。如飲醍醐如得至寶。後較他錄。得無差謬。所願既獲。不敢私祕。願與一切眾生同霑灋味。復綴諸宗所問語錄一卷於後。略分上下。共成一冊。并達磨大師安心法門附於卷末。總名曰頓悟要門。謹捐布帛。命工繡梓。垂於不朽。流布十方。使天下學佛之士各各了知正修行路。不墮邪見。頓悟自心。咸開佛慧。實叶之所志願矣。洪武七年歲在甲寅春三月丙戌日比丘妙叶焚香稽首拜題。

後序

  曩閱傳燈錄至大珠海禪師。自初見馬祖及接人機語。以至泛應諸宗所問。使之結舌喪氣心悅誠服處。未嘗不為之慶快而不已。蓋師之言一本於經律論之要旨。而即事即理全體全用。以發明向上一機。殺活予奪縱橫逆順無不合轍而還源也。所撰頓悟入道要門論。昔既盛行。年來殊不多見。近四明比丘妙叶來言嘗得此論。洎他語共一編於弊篋斷簡中。寧敢私淑樂與叢林共之。輒罄己長俾工。復鋟諸梓。願一言識其後。且出新板之文自一至六凡六葉以示。然甞鼎一臠又何待覩其全書。噫。大珠此編語言文字耶非耶。謂其語言文字則道非語言文字。謂其非語言文字而三藏之文了了在目。與此老胸襟流出者融會貫攝羅列。而前陳其問或自謂我不會禪竝無一法可示於人。看他此等語。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