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表離言說。名不思議。瑜伽等中。顯不可施設。名非安立。攝大乘等。顯此遍常等。名圓成實。對法論等。明非妄倒。名曰真如。是以萬法隨心而住。讚之莫窮。但契一心。自含眾德。故云。至聖垂誥。鏡一心之玄極。大士弘闡。燭微言之幽致。雖忘懷於詮旨之域。而浩行於文義之海。盖欲寄象繫之迹。窮無盡之趣矣。是知非言。無以立其文。非文無以廣其義。非義無以窮其玄。夫得其玄者。則一心無盡之宗矣。故有頌云。若欲三千大千界。教化一切諸羣生。如雲廣布無不及。隨其根欲悉令熹。毛端佛眾無有數。眾生心樂亦無極。悉應其心與法門。一切法界皆如是。若此弘法。所利何窮。直指自心。全提家寶。如傾囊倒藏。大施無遮。徹果該因。更無前後。可謂一念一時所益際矣。故云。遮那之境界。眾妙之玄門。知識說之而不窮。善財酌之而不竭。文殊體之而寂寂。普賢證之以重重。是以若隨其法性。如雲散長空。本無一物。若隨其智用。如華開春谷。佛事無遍。雖說遍恒沙。同遵一道矣。故云。如來於一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若不觀心。何以建立道場。以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又云。一切眾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故。又道場者。實相理遍為場。萬行通證為道。即道無不至。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閙。跡與事隣。乘動所遊。無非道場也。所以棄諸盖菩薩白佛言。世尊。曾聞如來而坐道場。道在何處。為近為遠。而可見不。佛言。善男子。法身遍滿。無非佛土。十方世界。五蔭精舍。性空自離。即是道場。云何問言為近遠耶。善男子。若能悟解道在身心。如是之人。則名為見諸法。又云。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唯得顛倒煩惱所起。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
  若不觀心。何明法相。以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相。皆從心出。無不心也。以心不守自性。能隨染淨之緣。成十法界之相。故稱法相。以正隨緣時。不失自性。故稱法性。則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如水不守自性。隨風作波。正作波時。不失濕性。若失濕性。不能與波。心性亦爾。是知法性法相。真俗義門。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若順轉即名涅槃。故云。心造諸如來。若逆轉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虗妄。皆一心作。如水之體無方圓。入方器則方。入圓器則圓。故云。諸佛非天非人。而能天能人。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矣。如有頌言。譬如一心力。能生種種心。如是一佛身。普現一切佛。如是通達。一際無差。非古非今。不增不減。如有頌言。如人掘路土。私人以為像。愚人謂像生。智者言路土。後時穴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非生滅。路亦無新故。所以生滅隨緣有異。新故約時不同。始末窮之。唯一路土。況前後聖。迷悟不同。初後觀之。但一心識。如是則見自心之高廣。照無窮之聖應。遂乃未解者令解。未安者能安。恩覆大千。慈含法界。故云。若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為作光明。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斯之謂也。
  若不觀心。何以莊嚴。以諸佛法身。如真金相好。似金在嚴具。以金作具。體用全同。從心現色。性相無二。如問云。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云何能現種種諸色。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謂從本來。色心無二。沙色本性即心自性。說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說名法身。依於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切處。無有間斷。又以無邊佛事。皆從一心而起。以從波羅蜜所出一切寶盖。於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等。故菩薩不待莊嚴成就諸法。以一心自具故。是以觸境皆心。盡成佛事。故云。雲臺寶網。盡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香積世界。喰香飯而三昧顯。極樂佛國。聽風柯而正念成。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既語默視瞬皆說。則見聞覺知盡聽。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說。如相者占人面色。辯貴賤之形。外道打髑髏之聲。察善惡之事。馬鳴有和羅之技。帝釋有法樂之臣。琴中傳意於秦王。脫荊軻之手。相如調文君之女。終獲隨車。是知若色若聲。悉具一心法界。故云。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矣。
  若不觀心。何以成菩提。以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自性清淨心。湛然不動。盖是正覺無相之真智。其道虗玄。妙絕常境。聽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知。辨者無以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故云。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眾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故。所以證心成菩提。故稱究竟。無一念而不成遍照。以一念頓圓故。無一法而不被光明。以念外無法故。如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又云。無有少法。與法同止。是知唯心一際法門。心外更無法可以對持。可以同止。所以云。心不至境。境不至心。凡所見境。唯所見心。則實際理地。諸佛不能行不能到。大魔王亦不能行不能到。以佛魔俱是實際一心。若能行能到。即成二法。何者。若有能行能到之人。則有所行所到之法。心外有法。不成菩提。今則逆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