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菴既領住持。士庶翕然來歸。衲子傳至虎丘。瞎堂曰。遮箇山蠻杜抝子。放拍盲禪。治你那一隊野狐精。或菴聞之。以偈答曰。山蠻杜抝得能憎。領眾匡徒似不曾。越格倒拈苕帚柄。拍盲禪治野狐僧。瞎堂笑而已(記聞)。
  或菴和尚既領覺報住持之後。士庶翕然如鳥之羣聚。于于然而來歸向。有諸衲子傳言至虎丘者。瞎堂聞而喜。戲而語曰。遮箇山蠻杜抝子。杜。乃不依軌轍。抝。是不順人情。也來者裏放出些拍盲禪。拍。拊也。盲者。自不能行拍拊人肩而行。謂其不脫洒也。只好治你們者一夥野狐精。此言似謔。其實著力。稱贊欽羨之極。或菴聞之以偈答曰。山蠻杜抝得能僧。是賊識賊。領眾匡徒似不曾。切莫躲跟。越格倒拈苕帚柄。大煞顯露。拍盲禪治野狐僧。箇中能有幾人知。瞎堂笑而已。怕殺人△語出偶然。而心情畢露。真果是傾葢之遇也。不知語脉者。豈識二師玅處。
  此篇謂學道要持其平。輕重俱不宜也。
  或菴謂侍郎曾公逮曰。學道之要。如衡石之定物。持其平而已。偏重可乎。推前近後。其偏一也。明此。可學道矣(見曾公書)。
  謂曾公曰。學道之至要。猶如秤物者但以平為是。偏也不得。重亦不可。推前則謂之重。近後即謂之偏。俱過而不平矣。昔佛語比丘云。學道如調絃之法。緊則令弦易斷。緩則使聲不和。緩急得宜可也明此可以學至道矣△朝勤夕怠通病也。願以此為準則。但持平一句。極所難能。倘非切于至道者。終不得平。
  此篇謂主法者。當知叢林根本。不可棄厭衲子也。
  或菴曰。道德乃叢林之本。衲子乃道德之本。住持人棄厭衲子。是忘道德也。道德既忘。將何以修教化整叢林誘來學。古人體本以正末。憂道德之不行。不憂叢林之失所。故曰。叢林保於衲子。衲子保於道德。住持無道德。則叢林廢矣(見簡堂書)。
  曰。人能守道存德。實為叢林之大根大本。英人哲士乃能成其所學。則衲子又為道德之根本也。住持人不獎誘衲子。是棄厭道德。道德既忘。住持又將何法修行教化。整理叢林。誘引來學耶。古之人乃體本以正末。其所憂者憂吾道德之不行。竟不憂叢林之得所不得所也。故曰。叢林原為衲子所設。故其所保者是衲子。衲子乃行道德之人。而其所保者又在道德。住持不保護衲子。衲子若無道德。是二俱喪亡。則叢林必見其廢也△是篇詞旨娓娓。纍若貫珠。總只教人認得根本。
  此篇言主者要在知賢。得賢者而法有所繼也。
  或菴曰。夫為善知識。要在知賢。不在自賢。故傷賢者愚。蔽賢者暗。嫉賢者短。得一身之榮。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賢衲子。使後學有師。叢林有主也(與圓極書)。
  夫為善知識。要具知人之明。識得眾中誰是賢德之者。此真為賢德主人也。原不在以自賢為賢。以得賢為真賢。若使傷毀賢人誰為贊助。難免愚癡之失。蔽覆賢人誰為告語。難免暗昧之弊。嫉妬賢人誰為相長。難免短淺之譏。縱使得一身之榮顯不如得一世之美名。得一世之美名。又不如得一賢德之衲子更為美也。此何故也。使後之學者有真正之師。叢林有道行之主也△得人授任。實為盛舉。果得一真正道者。立綱陳紀。卓冠一世。能繼千載之嘉聲。豈不快哉。
  此篇見古人去來自在。無所繫戀也。
  或菴遷焦山之三載。寔淳熈六秊八月四日也。先示微恙。即手書竝硯一隻。別郡守侍郎曾公。逮至中夜化去。公以偈悼之曰。翩翩隻履逐[鹵-※+夕]風。一物渾無布袋中。留下陶泓將底用。老夫無筆判虗空。
  或菴再住焦山之第三載。是日實淳熈六年八月朔四。將入滅先示微疾。手作一書並硯一隻。預別郡守侍郎曾公逮。至即日半夜化去。及明晨曾公至。師已逝矣。乃作偈而傷悼之曰。翩翩隻履逐西風。此句。言師如初祖之歸[鹵-※+夕]也。一物渾無布袋中。此句。又言如憨布袋是物納于袋中。而師之布袋竟無一物。顯其來去自由也。留下陶泓將底用。陶泓。是硯名。有寶泓。石泓。涵星泓之類。此句。言師臨終以硯見寄也。將底用者。謂師之硯我無能用。所以云。老夫無筆判虗空。此句。乃侍郎自謙之辭。亦是極贊之語。謂師之道大如太虗空。我亦無此一筆能判此虗空也△主賓故是妙手。然此中有箇生死不相關處。人能知否。知之。可以與語矣。
  此篇言人器能自有分定。不可強教也。
  瞎堂遠和尚謂或菴曰。人之才器。自有大小。誠不可教。故楮小者不可懷大。綆短者不可汲深。鴟鵂夜撮蚤察秋毫。晝則瞋目之不見丘山。葢分定也。
  此節明人生本有分定。曰。人生之才力與夫器量。本有大小。賦性已定。豈可教之為大小耶。譬如楮之小者。決不可以包藏大物。楮。乃木之皮。蔡倫將此造紙。綆。取水之繩。繩之短者。豈能汲及其深。出莊子至樂篇。鴟鵂。怪鳥也。鳴之則雨。晝目無所見。夜則能察秋毫。亦出莊子秋水篇。今引以為譬。謂此鳥亦毛羽之屬。何故夜間極黑處。能撮蚤察秋毫。及白日之下。大張其目。即丘山在前亦不能見。此何故也。葢生成之分定耳。
  昔靜南堂傳東山之道。頴悟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