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是特為好古。葢近時人不足以為法則也。如我作此說話。惟望通人達士。知我之意于言語之外。斯可矣也△道味本是醍醐。三變即成水矣。昧本求華。渾淳大全之旨。夫復何得。
  此篇教學者要豁達通情。莫以偏見自蔽也。
  萬菴曰。比見衲子好執偏見。不通物情。輕信難迴。愛人佞己。順之則美。逆之則疎。縱有一知半解。返被此等惡習所蔽。至白首而無成者多矣(已上並見智林集)。
  謂比來每見衲子。好固執一己之偏見。竟不通曉眾人之情。纔有一言入耳。不察其是非。便自輕信。一信決定難以挽迴。加之又喜人奉承于己。順則歡悅而美近之。逆則惱恨而疎遠之。這般學者。縱有一知半解。返被此等惡見習氣所蔽。到老不得成器者多矣△良醫用藥。不在海方。隨拈一味。可以醒狂迷矣。受用得者一篇。百事可成。
  此篇摧邪顯正。要人持誠存信也。
  萬菴曰。叢林所至。邪說熾然。乃云。戒律不必持。定慧不必習。道德不必修。嗜慾不必去。又引維摩圓覺為證。贊貪瞋癡殺盜淫為梵行。烏呼。斯言豈特起叢林今日之害。真法門萬世之害也。
  此節謂邪說無知為害不細。謂如今叢林中。正法無人舉揚。而凡所到處。多種邪謬之說。如火之熾然而不息也。乃曰。戒律極為繁雜。拘束其身。不必持也。定慧是小果禪。止息其心。不必習也。道德乃本有之故物。何必要修。嗜慾乃人之常情。何必要除。恐人不信以為魔言。又引維摩經居士說大乘菩薩。入諸婬舍。示欲之過。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等語。又圓覺了義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乃至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為梵行。假此等說話。以為證據。竟不知彼大權聖人。示迹利生。為同事攝。經意何等明白。而外道邪人。返以此誑人。濫膺恭敬。烏乎。者般說話。豈獨引發叢林今日目前之害。實實為法門千萬世之害也。
  且博地凡夫。貪瞋愛慾。人我無明。念念攀緣。如一鼎之沸。何由清冷。先聖必思大有於此者。遂設戒定慧三學以制之。庶可迴也。今後生晚進。戒律不持。定慧不習。道德不修。專以博學強辯。搖動流俗。牽之莫返。予固所謂斯言。乃萬世之害也。
  此節言凡夫惑重。須假法化。博地。即大地也。貪者。引取無厭。又愛欲也。由愛心計著而發。瞋者。忿怒之盛。又剛烈也。由心氣相作而發。然心屬火。氣屬金。心火轉熾。氣金轉剛故也。癡者。述惑無知。又愚昧也。由輕慢恃己而發。且世人之貪瞋愛慾。人我無明。念念不息。猶如一鼎沸湯相似。何由而得清冷。先聖思念眾生三毒利害。最難制伏。必須用箇大有制伏之方。然後可除。故特為凡夫興大慈悲。作大利益。遂設戒定慧三學以制之。防非止惡曰戒。止息諸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此三者乃入道之門也。有此三法。則三毒庶幾可挽迴矣。今後生晚進戒律不持。定慧不習。道德不修。專以博學強辯惑弄無智之人。搖動流俗之輩。一往揑怪牽去不自返。我固所謂斯言。乃萬世之害也。
  惟正因行脚高士。當以生死一著辯明。持誠存信。不為此輩牽引。乃曰。此言不可信。猶鴆毒之糞。虵飲之水。聞見猶不可。況食之乎。其殺人無疑也。識者自然遠之矣(與草堂書)。
  此節明智者知非。自然遠之。惟有因心端正之人。本分行脚具高舉遠見之志。單單以生死一著子必欲辯明。持其誠心。守其正信。自能不為此輩業人牽引。乃曰。此等妄談。最不可信。猶鴆毒鳥之糞。如惡蛇飲之水。聞見尚乎不可。況欲食之乎。若使一滴沾著。其殺人無疑矣。惟有智識之君子。自能遠之△真風既墜。大偽斯彰。誰不疾首痛心焉。萬菴和尚。如此激濁揚清。乃萬世之箴規也。
  此篇見主人嚴潔有禮所以上行下效也。
  萬菴曰。艸堂弟子。唯山堂有古人之風。住黃龍日。知事公幹必具威儀。詣方丈受曲折。然後備茶湯禮。始終不易。有智恩上座。為母修冥福。透下金二錢。兩日不尋。聖僧才侍者。因掃地而得之。挂拾遺牌。一眾方知。葢主法者清淨。所以上行下效也。
  謂草堂弟子。惟獨山堂有古人之風化。何以見知。住黃龍日。凡知事者或常住有公幹。必先具威儀往方丈受分付。然後始備茶湯之禮。以酬復之。始終不易。眾中有智恩上座。為母修冥福以追悼慈恩。移下金二錢。兩日竟不知尋。有聖僧才侍者因掃地得之。將金挂于拾遺牌上。大眾見而皆知法令有在也。此葢知主法者清淨。所以上既行而下必效也△鋤金不顧。拾金不取非難也。而所難者在不欺騙人耳。
  此篇見古人提持有道。使人各知所守也。
  萬菴節儉以小參普說當供。衲子間有竊議者。萬菴聞之曰。胡饗膏粱。暮厭麤糲。人之常情。汝等既念生死事大。而相求於寂寞之濱。當思道業未辦。去聖時遙。詎可朝夕事貪饕耶(真牧集)。
  萬菴節儉有以小參普說當供。此真供養。以其持法真認道實。乃能如是。衲子中間亦有私自議論者。萬菴聞之曰。大凡世人朝餐膏粱美味。暮來便厭粗食。此常情也。汝等既然痛念生死莫大之事。而來相求我于此寂寞山水之間。則不可負汝之來意。宜當以法為食。資汝慧命也。汝等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