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椎逈別。舉死心和尚住雲巖日。室中凡有相見者。師好怒罵之。且怒罵豈是人好得的。此一好字。便有意思也。衲子輩不會師意。俱不敢相近。所謂望似險崖無能進步也。
  方侍者曰。夫為善知識。行佛祖之道。號令人天。當視學者如赤子。今不能施慘怛之憂。垂撫循之恩。用中和之教。奈何如仇讐。見則詬罵。豈善知識用心乎。
  此節出請問之由。方侍者。即吉州禾山超宗惠方禪師。嗣黃龍新禪師。南嶽下十四世。因而白曰。夫為善知識。本當行佛祖之道。以號令于人天者。宜當視學者如赤子。赤子者。謂初生之子。最為可憐。慘怛即悲痛。惻隱之心也。撫。安也。循。順也。乃屈尊就卑之意。如今和尚既不能施慈悲惻隱之憂念。又不肻垂撫育隨順之恩德。且不用中和之教訓。中和者。理無偏頗。事無緩急。又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而返要如仇讐相似。讐者。懷冤相報之意。凡有來見者。便自怒罵如此。豈善知識用心乎。玅哉不因方公之申白。安見知識之玅用也。
  死心拽拄杖趂之曰。爾見解如此。他日謟奉勢位。苟媚權豪。賤賣佛法。欺罔聾俗定矣。予不忍故以重言激之。安有他哉。欲其知耻改過。懷慕不忘。異日做好人耳(記聞)。
  此節出怒罵之意。死心和尚聞方侍者語。即拽拄杖趂之曰。你作者般見解麼。將來你去為人。必然要謟媚以奉承勢位。苟且以獻佞權豪。裨販我如來大法。欺惑彼聾夫俗子定矣。予不忍此輩因循無知。不發勇猛。不明至道。故以重言激勵之耳。此乃吾真施慘怛之憂。真垂撫循之恩。其意不止。于痛哭流涕也。安有他哉。實欲望他知廉識耻。自新改過。聞我之厲言。使其懷慕不忘。異時令他做箇好衲僧去也△逆行順行。天機莫測。陶育之私。何其篤厚如此也此節說為主人者。失德悖禮。無以垂範于人也。
  死心新和尚曰。秀圓通嘗言。自不能正而欲正他人者。謂之失德。自不能恭而欲恭他人者。謂之悖禮。夫為善知識。失德悖禮。將何以垂範後乎(與靈源書)。
  汴梁法雲寺圓通法秀禪師。秦州隴城辛氏子。嗣天衣懷禪師。青原下十一世。秀師甞言。為善知識者。自家身心不端正。而只要人端正。謂之失德。自家身心不恭謹。而只要人恭謹。謂之悖禮。夫為人天師表。既失德悖禮。不知將何為法則。以垂于後乎△讀之使人寒毛卓豎。不端不謹者。自然無容身地。
  此篇誨學者心不可存物。恐害其正也。
  死心謂陳瑩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則不得其正。少有嗜慾。亦不得其正。然自非聖賢應世。安得無愛惡喜怒。直須不置之於前。以害其正。是為得矣(廣錄)。
  謂人欲求無上大道。必先要正此心。勿存疑礙。稍存些些外境於其中。此心則不正矣。忿是怒之甚。懥是怒之滯。少有忿怒于胸中。此心則偏于忿怒矣。少有嗜慾于胸中。則此心偏于嗜慾矣。然則自非聖賢應現於世。安得無愛惡喜怒之心。設或有之。直須勿安之于胸中。以害吾所守之正。如是者可謂得之矣△此中玅在直須不置之于前一句。果爾如是。何患乎心之不正。而道之不辦者哉。
  此篇謂學道以節儉為要。乃可造其所以也。
  死心曰。節儉放下。最為入道捷徑。多見學者。心憤憤口悱悱。孰不欲繼踵古人。及觀其放下節儉。萬中無一。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肻讀書。要做官人。雖三尺孺子。知其必不能為也(廣錄)。
  節儉。即是放下。放不下即捨不得。安能稱為節儉。要知節儉輕。而放下二字最重。如佛語外道云。我教你放下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並者放下的亦須放下。外道從此悟入。是知放下最為入道之直捷路徑也。多見學者。心中憤憤然。欲通而未能通。口裏悱悱然。欲言而未能言。誰不欲相繼接踵于古人。及觀其他尋常行履中。要個放得下有撙節儉約者。萬中難得其一。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肻讀書。只要想去做官人。不但智者為之可咲。雖三尺孺子。也曉得必無此事不能為也△放下二字中有百千解脫門。百千三昧門。證入者即亞聖矣。
  此篇謂學者要有才識雅量。懷邪逐勢者無用也。
  死心謂湛堂曰。學者有才識忠信節義者上也。其才雖不高。謹而有量者次也。其或懷邪觀望。隨勢改易。此真小人也。若置之於人前。必壞叢林。而汙瀆法門也(實錄)。
  死心禪師謂湛堂曰。大凡學者之性情不一。有才學見識。有忠信。節義者。此為上也。又或才識不高。但能恭謹而有度量者。次之也。若是一種胸中所懷者私邪。傍觀窺望于人。隨其勝敗之勢。而更改其心者。此真小人也。若將此輩安置于眾人之前。必破壞叢林。而汙瀆法化之門庭。不可不慎。瀆。混也△舉此要人各知所守。始見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然敗德其誰之過歟。
  此篇謂住持以誠信為本。感人必深也。
  死心謂艸堂曰。凡住持之職。發言行事。要在誠信。言誠而信。所感必深。言不誠信。所感必淺。不誠之言。不信之事。雖平居庶俗。猶不忍行。恐見欺於鄉黨。況為叢林主。代佛祖敷宣法化。發言行事。苟無誠信。則湖海衲子孰相從焉(黃龍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