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師。能振起之。所謂道人存而法存。德人滅則法滅。今日有道德者俱亡矣。叢林之下。誰堪復振之。而今而後必衰替矣△惜人重法之誠。乃聖賢性分之所具。非作意為之也。心痛法衰。泣烏能忍。
  此篇教人。絕異學求妙悟。治心以務本也。
  湛堂準和尚初參真淨。常炙燈帳中看讀。真淨呵曰。所謂學者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治。縱學而奚益。而況百家異學。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為盡之。
  此節教絕異學。謂湛堂和尚初參真淨禪師。未得入理時。甞點燈帳中看讀。真淨見即呵責之曰。所謂學者。非徒務文字之學。以求諸外也。當要息諸想而治其心。心若不治。則根本不立。縱多學皆摘葉尋枝。有何利益。況諸子百家之異學。諸子者。如老莊荀墨之類。百家者。如韓柳歐蘇之類。異學者。謂各有所主也。如山之高海之深。子何能盡究。
  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恐妨道業。直須杜絕諸緣。當求玅悟。他日觀之。如推門入臼。故不難矣。
  此節當求妙悟。爾今如此為學。正所謂棄本逐末。猶如卑賤者。返役使尊貴之人。是為倒置。于理不當。其實有妨道業。從此直須塞絕諸分別妄緣。必當專求妙悟。若使一旦豁然頓悟。然後看讀經史。如推門入臼。一任開合。故不難矣。
  湛堂即時屏去所習。專注禪觀。一日聞衲子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豁然開悟。凝滯頓釋。辯才無礙。在流輩中。鮮有過者。
  此節聞示專修。湛堂聞示。即時者。就在今日教誡之下。便自屏去向來所習學之事。屏。除也。專注。如缾注水。禪觀。使心不亂。一日聞衲子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諸葛武侯。受顧命輔後主。七擒孟獲。已定南方。乃出師伐魏。臨行遺表於後主。表云。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云云。至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師遂豁然開悟。將平日胸中所有凝結積滯之物。頓然冰釋。從此辯才無礙。其悟入之深。在同流輩中。少有能超過其靈妙者△治心乃世出世之至學。心不治而多學典章。所謂算沙徒困。終無益也。讀至此。乃知良馬見鞭影而行。到則不難矣。
  此篇教住持當與眾同好惡。乃合乎大中至正之義也。
  湛堂曰。有道德者樂於眾。無道德者樂於身。樂於眾者長。樂於身者亡。
  此節明樂有所當。謂凡有道德之人。無一己之私。己有其樂。則與眾同樂。無道德之人。只圖自家安樂。不顧大眾。殊不知與眾同樂者。其樂悠長。為己求樂者。其樂無幾。不久即亡矣。
  今稱住持者。多以好惡臨眾。故眾人拂之。求其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好者鮮矣。故曰。與眾同憂樂同好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孰不歸焉(二事癩可贅疣集)。
  此節教存大義。今時之稱為住持者。多以自己好惡之心。臨于大眾。不與眾同情。故拂逆而不就。要求箇公心直膽者。諦審人情。看我既好。而眾人何故返惡。我既惡。眾人因甚返好。此中必有其故。如此住持。天下鮮矣。傳云。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故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拂者。逆也。故曰。寒暑饑渴。眾所同憂。安逸飽暖。眾所同樂。道德仁義。眾所同好。傷殘刻剝。眾所同惡。住持人。于此四種。能同於眾者義也。義在則眾美具在。天下誰不歸之敬之哉△義字當諦思。不可輕忽讀去。得此者。無在不在也。
  此篇言持法者。貴在變通。不知變通。則自救不暇。安能為人也。
  湛堂曰。道者古今正權。善弘道者。要在變通。不知變者。拘文執教。滯相殢情。此皆不達權變。
  此節教人通權達變。謂道乃往古來今一大權柄。主宰萬物。成立聖凡。通融無礙之法。不是一定作死馬醫的。若是善于弘揚此道者。自能通權達變。所謂八面玲瓏。四方洞徹。由其入理之深也。設使不知變通。拘定文字。執著教典。留滯名相。困殢識情。殢。困極也。一味作死法拈弄。有甚快活分。
  故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云。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謂古人不達權變。能若是之酬酢。
  此節引古以證權變。試看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曰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曹州郝氏子。嗣南泉普願禪師。南嶽下二世。古人若不通權達變。深融至理。豈能有如是之酬酢耶。主答客曰酬。客答主曰酢。
  聖人云。幽谷無私。遂致斯響。洪鐘簴受。扣無不應。是知通方上士。將返常合道。不守一而不應變也(與李商老書)。
  此節結無私能應變。聖人指老子。云。幽谷無私。遂致斯響。如幽深巖谷中。有人大呼則大應。小呼則小應者。以其無私心彼我。故作此應也。又如洪鐘受簴。扣之無不答也。簴。天上神獸。鹿頭龍身。說文云。鐘皷之[榭-身+(阿-可)]也。橫曰栒。縱曰簴。乃擊鐘之具。以是而知。通方上士。返將平常之事。一一皆合於至道。所謂信手拈來無不是。終不是那守定一法。而不知隨事應用。變通無礙者比也△變通之境終不易到。須是胸中無塊壘。舌上無交紋。乃得隨聲應響。如只口說變通。總若羣盲摸象。了無實見。
  此篇教人求友須勝己。如其鄙匪無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