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者。不往南行而返往北走。南北懸絕。誠可謂異於人矣。之。往也。如學者不肯力學此道。返求異學。殊不知徒勞其心。徒苦其身。汝學之志益勤。而不知其去道益遠矣。得不惜哉△而今學者多是厭故悅新的。孰能以鐵骨冰心。究不變之道也。
  此篇教學者立志。固要專一無雜。尤要持久不變乃為得也。
  黃龍謂英邵武曰。志當歸一。久而勿退。他日必知玅道所歸。其或心存好惡。情縱邪僻。雖有志氣如古人。予終恐不得見其道矣(壁記)。
  謂學道人。只要一念真誠。置心一處。遲之久遠亦勿退怯。他時後日自然徹底掀翻。必知妙道之所在也。其或胸中存得有好惡之心。情識多積其邪僻之念。雖有志向有骨氣猶如古人無二。我恐你終不得見其道矣△纔有一絲頭。便被一絲頭礙。何況好惡邪僻也。道豈泛泛而可致哉。
  此篇教人知所當為。自諒可也。
  寶峯英和尚曰。諸方老宿。批判先覺語言。拈提公案。猶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東海。然彼豈賴此以為高深耶。觀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當也(廣錄)。
  謂如今諸方老宿。往往批評剖判古人語言。抑知古人先賢。心如寶鏡。物來即現。事到便言。未曾生心起念。要皆出自本源真實語也。今之分章析句批點拈提。大似描虗空而刻湛水。甚無益也。公案者。猶如公府之案牘。法之所在。而正道治焉。葢取其法。而治天下之不正。佛祖機緣。原為啟人之未悟。百千開示。同稟至理。豈以臆見言之。我見批判公案者。猶如以兩手捧一坯土。欲增培泰山之高。掬一勺水。要沃灌滄海之深。然彼古人豈賴汝此拈提批判。以為增高沃深耶。觀汝之志。在補益于古人之所立。而不自知其所作者。卻不當也△者是一服解毒散。能味此者。自然心地清涼。
  此篇教學者識因果。力行此道。勿失卻靈種也。
  英邵武每見學者。恣肆不懼因果。歎息久之。曰。勞生如旅泊。住則隨緣。去則亡矣。彼所得能幾何。爾輩不識廉耻。干犯名分。汙瀆宗教。乃至如是。
  此節明學者貪求而忘本分。甞見一班學者。放肆不懼罪業。不識因果。因嗟歎久之曰。人在世間。營營碌碌。謂之勞生如旅泊者。猶客寓於店。如舟泊於岸。只暫寄耳。豈是久常之計。住之則物皆我在。只好隨緣受用。去之則俱無用矣。如彼昧心貪求者。能有幾何。安得不避罪業如此。爾輩如何者等不識廉耻。竟爾干犯名分之禮法。玷污祖宗之教化。乃至於此。
  大丈夫志在恢弘祖道。誘掖後來。不應私擅己慾。無所避忌。媒一身之禍。造萬劫之殃。三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卻人身。實為苦也(壁記)。
  此節勸蓄志弘道。勿陷其身。若是大丈夫。蓄志在恢彰弘揚祖道。誘掖後昆。誘。引也。掖。扶也。不應作此無慚愧僧。私擅己慾。擅。專也。無所避忌。公然取之也。如此貪求。乃媒成一身之禍。造就萬劫之殃。你要曉得。三途地獄受苦者。不教做苦。向此袈裟之下。失却了此箇人身。不知何時再得出頭。實為苦也。媒者。釀成其罪。又招也△千言萬論。只教人識因果。無知者。頑然不聽。佛祖再世。亦莫如之何。
  此篇謂長老當以道德自重。勿招天人之厭也。
  英邵武謂晦堂曰。凡稱善知識。助佛祖揚化。使衲子迴心向道。移風易俗。固非淺薄者。之所能為。
  此節明弘道必是其智者。凡稱名為善知識者。本為助揚佛祖教化。使衲子輩。迴轉其心。直向妙道。正欲移其惡逆之風而改其不善之俗。豈是淺根薄德者。之所能為。
  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骯髒搖尾乞憐。追求聲利於權勢之門。一旦業盈福謝。天人厭之。玷汙正宗。為師友累。得不太息。晦堂頷之。
  此節顯貪求定為人厭惡。吾見末法中。有諸比丘。梵語比丘此云乞士。上乞諸佛之理。以資慧命。下乞檀信之施。以養色身。既稱比丘。而不修道不養德。且又不能守節存義。往往即每每也。苞苴。謂包褁奇物。奉獻謟佞。以求囑托也。骯髒。倖值貌。後漢書云。骯髒倚門邊搖尾乞憐者。如犬見人搖尾以媚之。求人憐憫而已。狀小人之謟佞如是追趨也。是小人之行狀。追隨有權勢之人。到處尋將去。亦不過求他聲名。貪他利養。誇示於人。謂某宰官某老爺。是我相知。送我厚禮而不知歷年久遠。一旦所積之業滿矣。所餘之福謝矣。由是天人共厭。不惟自家取禍。返玷污法門。致累師友。良可太息。太息者。長歎也。領字。點頭而諾。口不言而心許也△到天人交厭時。便苦殺人。你何不借一面鏡照看臉面。羞澁自見矣。
  此篇謂人不務本而取末。其相去不啻逕庭也。
  英邵武謂潘延之曰。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迹。然心與迹。相去霄壤矣。
  古來學道之士。時中屏息諸緣一心究道。始終不易。故所以謂治心乃務本也。今之學者總只向外奔趨。日用所作。皆浮想為功。故所以謂治迹皆為末也。然心法無相。亦無作為。事迹有差。紛紜無緒。故與道不相應。乃本末不相勝。是所謂如天地之遠隔也△今時總皆治迹者矣。要到古人地位。大似以蠓負山。必不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