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終身不見其喜怒者。雖走使致力之輩。一以誠待之。故能不動聲氣。而起慈明之道。非苟然也(一本見黃龍石刻)。
  月堂曰。建炎己酉上巳日。鍾相叛於澧陽。文殊導禪師厄於難。賊勢既盛。其徒逸去。師曰。禍可避乎。即毅然處於丈室。竟為賊所害。無垢居士。拔其法語曰。夫愛生惡死。人之常情。惟至人悟其本不生。雖生而無所愛。達其未甞滅。雖死而無所畏。故能臨死生禍患之際。而不移其所守。師其人乎。以師道德節義。足以教化叢林。垂範後世。師名正導。眉州丹稜人。佛鑒之嗣也(一本見廬山岳府惠大師記聞)。

建炎
  宋高宗年號。

上巳日
  即三月三日也。

鍾相
  紹興五年。洞庭湖賊。鍾相作亂。傷殘人民。得張俊官兵。鍾相敗死。不數日客商來往。居民耕植。鍾相號天皇大王。

澧陽
  湖廣常德府。澧陽州是也。

文殊導
  常德府。文殊心導禪師。眉州徐氏子。嗣佛鑑勤禪師。十三得度。詣都習唯識論。自以為至得。同學詰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今目前萬象摐然。心識安在。師無對。由是周游江淮。得法後應世。住文殊寺。宋高宗建炎三年春。示眾。舉臨濟臨滅。囑三聖因緣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何曾有此說。古今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後三月。果至後三月。鍾相叛於澧陽。其徒欲與師南奔。師曰。學道所以了生死。何得避之。俄然賊至。師曰。速然見殺。快汝心意。賊舉槊殘之。血皆白乳。賊驚駭。引席覆而去。


  音義。果敢也。端也。

至人
  行到之人。又聖人也。

丹稜
  即四川眉州丹稜縣。
  心聞賁和尚曰。衲子因禪致病者多。有病在耳目者。以瞠眉努目。側耳點頭為禪。有病在口舌者。以顛言倒語。胡喝亂喝為禪。有病在手足者。以進前退後。指東劃西為禪。有病在心腹者。以窮玄究妙。超情離見為禪。據實而論。無非是病。惟本色宗師。明察幾微。目擊而知其會不會。入門而辨其到不到。然後用一錐一劄。脫其廉纖。攻其搭滯。驗其真假。定其虗實。而不守一方便。昧乎變通。俾終踏於安樂無事之境。而後已矣(實錄)。

心聞
  台州萬年寺。心聞雲賁禪師。永嘉人。嗣育王介諶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也。


  音撑。直視也。


  音獲。以刀破物也。


  竹洽切。刺也。

搭滯
  凝止不脫也。言未得徹證。猶有疑礙。今用一錐一劄。使其超然。默契本心。不存凡聖。廓落無依。縱橫自在而已。
  心聞曰。古云。千人之秀曰英。萬人之英曰傑。衲子有智行。聞於叢林者。豈非近英傑之士邪。但能勤而參究。去虗取實。各得其用。則院無大小。眾無多寡。皆從其化矣。昔風穴之白丁。藥山之牛欄。常公之大梅。慈明之荊楚。當此之時。悠悠之徒。若以位貌相求。必見而詒之。一旦據師席。登華座。萬指圍繞。發明佛祖。叔世之光明。叢林孰不望風而靡。矧前輩皆負瓌偉之材。英傑之氣。尚能區區於未遇之際。含耻忍垢。混世同波而若是。況降茲者歟。烏乎。古猶今也。此猶彼也。若必待藥山風穴而師之。千載一遇也。若必待大梅慈明而友之。百世一出也。葢事有從微而至著。功有積小而成大。未見不學而有成。不修而先達者。若悟此理。師可求。友可擇。道可學。德可修。則天下之事何施而不可。古云。知人誠難。聖人所病。況其他乎(與竹菴書)。

風穴
  汝州風穴延沼禪師。錢唐餘杭劉氏子。嗣南院惠顒禪師。南嶽下七世也。

白丁
  地名。地多小人。風穴隱匿數年。未知孰是。

大梅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襄陽鄭氏子。嗣馬祖。後隱居於大梅。

悠悠
  優也。尋常遊行之人。


  音移。慢也。欺也。


  季也。末法之時也。


  偃也歸也。


  音審。況也。

瓌偉
  上公回切。玉美也。下音葦。乃奇大也。
  心聞曰。教外別傳之道。至簡至要。初無它說。前輩行之不疑。守之不易。天禧間。雪竇以辯博之才。美意變弄。求新琢巧。繼汾陽為頌古。籠絡當世學者。宗風由此一變矣。逮宣政間。圓悟又出己意。離之為碧巖集。彼時邁古淳全之士。如寧道者。死心靈源佛鑒諸老。皆莫能迴其說。於是新進後生。珍重其語。朝誦暮習。謂之至學。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學者之心術壞矣。紹興初。佛日入閩。見學者牽之不返。日馳月騖。浸漬成弊。即碎其板。闢其說。以至祛迷援溺。剔繁撥劇。摧邪顯正。特然而振之。衲子稍知其非。而不復慕。然非佛日高明遠見。乘悲願力。救末法之弊。則叢林大有可畏者矣(與張子韶書。下出廣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