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恭現於外。敬存於內。

失容
  無恭敬之容。顯我慢之相。


  曉也。

唐石頭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瑞州高安陳氏子。嗣清原行思禪師。後於衡嶽寺之東。有石狀如臺。結菴居之也。


  動目也。
  高菴曰。先師甞言。行脚出關。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事。因思法眼參地藏。明教見神鼎時。便不見有煩惱也(記聞)。

法眼
  金陵清凉院文益禪師。餘杭魯氏子。甞與悟空修山主行脚。至福州湖外。值天雨忽作。溪流瀑漲。暫寓城西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爐次。琛曰。上座何往。師曰。迤邐行脚。曰行脚事作麼生。師曰。不知。曰。不知最親切。師豁然大悟。遂嗣其法。後剏法眼宗是也。

地藏
  漳州羅漢院珪琛禪師。當山李氏子。嗣玄沙師備禪師。後漳州牧主請住地藏院。次遷羅漢院。破屋壞垣。師恬然自樂也。

明教見神鼎
  嵩禪師見神鼎。鼎坐其堂上。嵩展具敬禮。鼎指堂上兩小瓮曰。子來是其時。寺中今年始有醬食。至明時食粥。見一淨人挾筐取物。投僧鉢中。嵩視上下有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看。乃碎米餅餌。嵩問於耆宿。宿曰。此寺自來不煑粥。有檀越請齋日。次第撥僧赴之。剩其乾殘者歸納庫中。無齋之日。令碎焙均而分之。表同甘苦也。
  高菴表裏端勁。風格凜然。動靜不忘禮法。在眾日。屢見侵害。殊不介意。終身以簡約自奉。室中不妄許可。稍不相契。必正色直辭以裁之。衲子皆信服。甞曰。我道學無過人者。但平生為事無媿於心耳。

風格
  氣象度量。

凜然
  色莊敬畏。


  絕也。


  在也。動也。


  制也。謂使學者至於無過不及之地。而終成大德也。
  高菴住雲居。見衲子有攻人隱惡者。即從容諭之曰。事不如此。林下人道為急務。和乃修身。豈可苟縱愛憎。壞人行止。其委曲如此。師初不赴雲居命。佛眼遣書勉云。雲居甲于江左。可以安眾行道。似不須固讓。師曰。自有叢林已來。學者被遮般名目。壞了節義者。不為不少。佛鑒聞之曰。高菴去就。衲子所不及(記聞)。


  首也。以十千言之。而甲居首。乃雲居為江南十剎之首也。

去就
  見處也。行事也。
  高菴勸安老病僧文曰。貧道甞閱藏教。諦審佛意。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生懶惰心。起吾我見。每至晨朝。佛及弟子。持鉢乞食。不擇貴賤。心無高下。使得福者。一切均溥。後所稱常住者。本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設。非少壯之徒。可得而食。逮佛滅後。正法世中。亦復如是。像季以來。中國禪林不廢乞食。但推能者為之。所得利養。聚為招提。以安廣眾。遂輙逐日行乞之規也。今聞數剎住持。不識因果。不安老僧。背戾佛旨。削弱法門。苟不住院。老將安歸。更不返思。常住財物。本為誰置。當推何心。以合佛心。當推何行。以合佛行。昔佛在日。或不赴請。留身精舍。偏巡僧房。看視老病。一一致問。一一辦置。仍勸請諸比丘。遞相恭敬。隨順方便去其嗔嫌。此調御師統理大眾之楷模也。今之當代。恣用常住。資給口體。結托權貴。仍隔絕老者病者。眾僧之物。掩為己有。佛心佛行。渾無一也。悲夫悲夫。古德云。老僧乃山門之標榜也。今之禪林。百僧之中。無一老者。老而不納。益知壽考之無補。反不如夭死。願今當代。各遵佛語。紹隆祖位。安撫老病。常住有無。隨宜供給。無使愚昧。專權滅裂。致招來世短促之報。切宜加察。

招提
  梵語招闘提奢。略云招提。唐言四方僧物。今稱十方常住也。

削弱
  上減損也。下衰敗也。謂顛沛祖風。有傷法化也。

精舍
  精修梵行之所。乃行人棲心修道之處也。

調御師
  化物不暴曰調御。三界模範曰師。

滅裂
  輕薄也。
  覺範和尚題靈源門榜曰。靈源初不願出世。隄岸甚牢。張無盡奉使江西。屢致之不可。久之翻然改曰。禪林下衰。弘法者多假我偷安。不急撑拄之。其崩頺跬可須也。於是開法於淮上之太平。予時東遊登其門。叢林之整齊。宗風之大振。疑百丈無恙時不減也。後十五年。見此榜於逢原之室。讀之凜然如見其道骨。山谷為擘窠大書。其有激云。嗚呼。使天下為法施者。皆遵靈源之語以住持。則尚何憂乎祖道不振也哉。傳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靈源以之(石門集)。

靈源門榜
  其略曰。惟清名字住持。實同寄客。但以領徒弘法。仰助教風為職事爾。若其常住財物。既非己有。理不得專。悉委職事僧徒。分局主執。照依公私。合同支破。惟清止同眾僧齋襯。隨身瓶鉢。任緣而住。伏望四方君子。來有所需。惟顧寢食。祇接之餘。別難應供。若其世法。則屬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