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功先戒律。嚴淨毗尼。敬以直內。可謂真合儒教矣。然必身心俱虔。行解相應。內修觀智。外肅威儀。布薩羯摩。遵如來之遺則。六度萬行。為佛事之莊嚴。語不殺。傷及蠉飛蠕動。即殺也。語不盜。則鼻嚊荷香。即盜也。語不淫。隔壁聞釵釧聲。即淫也。語不貪。即一草一針。不敢貪也。語不瞋。則肢體損裂。不敢瞋也。語不癡。則等覺如來。一品無明未破。亦癡也。義以方外。可謂嚴矣密矣。滯固而入於枯稿者。乃小乘獨覺。非大乘圓頓之門。疏通而歸於恣肆者。乃放逸狂禪。違梵網木叉之律。罪在學人。於佛何損。佛之方嚴如此。此皆傳之金口。載之貝經。章明昭著。豈得云非義方耶。
  論者謂。儒之求放心。似釋氏說入定一般。但釋氏到此。便若死了心無主宰。此言似是而實非。放心者。心馳千萬里。不勝其翕熠紛飛。求而収之。尚未必有把柄。定心者。心攝於一處。己自凝寂安恬。徐而俟之。自然能發慧光。謂定心為死。非知定者也。佛氏言止。則必兼觀。言寂則必兼照。有空如來藏。一法不立。有不空如來藏。萬法森然。如一輪之月。悉照萬波。萬波各有一月。月惟一輪。一味之雨。咸蘇萬品。萬品各有一雨。雨上一味。用起於天堂。則慾色無色。盡花香臺。用起於地獄。則銅柱鐵床。編成華藏。人王宰臣菩薩應現。螺螄蛤蜊大士化身。種種作用。種種事案。胥從靜定中來也。謂之心死可乎。
  論者謂。佛所謂性。正聖人所謂心。佛所謂心。正聖人所謂意。佛原不認得這理。便認知覺運動。能視能聽能思能動的是理。此言大謬。佛氏之言。心性原只是一物。天地間一種清淨廣大妙湛圓明物事。名之為性。性之靈通處。名之為心。性如鏡之明。心如鏡之照。其實一物也。無所不包褁。總謂之性。性而靈通。乃謂之心。如山河大地草木瓦礫。皆有性。惟人之性。能靈通知覺。乃可言心。山河大地草木瓦礫。止名為性。不名為心。佛之所謂心。乃清淨廣大妙湛圓明。謂之本覺。謂之般若。謂之毗盧性海。謂之牟尼寶珠。所謂意者。乃人心之識神。生死之根本。佛之所以圓修妙悟。必轉此識神而為之慧。乃稱為轉凡成聖也。葢凡夫之與聖人。本同具此心性。凡夫迷真逐妄。所以智慧化為識神。聖人破妄歸真。所以識神轉為智慧。意者佛之所呵也。乃云。佛所謂心。正聖人所謂意。其失言多矣。佛氏歸真。則知覺運動。視聽言動。能視能聽。能言能動。無非是性。凡夫逐妄。則知覺運動。視聽言動。能視能聽。能言能動。無非是妄。謂佛氏只認得能視聽言動的是性。豈不愚哉。夫能視能聽能言能動。謂之非性不可。而謂佛氏所謂清淨廣大妙湛圓明之性。只在視聽言動得名。有是理乎。夫說性則如來會一性於統宗。說理則如來詮萬理於事物。理之廣博。橫被法界。理之精微。折入毫芒。二乘之破見思。窮理尚粗。菩薩之破無明。窮理極精。等覺之一品無明未破。則理尚有碍。必入妙覺。而後一真了徹。萬里洞然。謂不認得理字。是何言也。夫理有自然。安排已遠。理有各當。湊泊即乖。不安排而有。不湊泊而合。此佛理之所次為至妙也。
  白智慧之化。而為識神也。智見愈多。性靈愈晦。饒他說理合明。語言微妙。盡是鬼家活計。播弄精魂。不知絕去名言。掃空義理。將平日許多理路窠臼。一頓掀翻都盡。而中間止覺。般若熏觀。寂寂惺惺。忽然如電光一閃。蓮花乍開。名為大悟。良以禪家話頭正妙。正無有意味。舍分別而得自在。轉識神而成般若也。要知六祖樵夫也。以不識一字。而即得證悟。阿難多聞總持人也。以多聞掃盡。而後悟真空。良有以也。
  論云。佛只認得人心。無所謂道心。不知佛之所最呵者人心。所最修者道心也。有善無惡。是道佛心。則[糸*武]惡盡去。萬善同歸。有淨無染。是道佛心。則一塵不染。萬德圓淨。有體有用。是道佛心。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以性相不住為宗。以事理無碍為則。佛全是覺。覺全是道。乃至人心。名為識神。名為染法。六根妄用。八識熾然。生死根因。三途種子。佛之所以精勤修行。單為去此。謂佛只認得人心。豈知佛者或。
  佛言無念。此無妄念。正念不灰滅。般若智在也。外道言無想。正念灰滅。無般若智熏觀也。
  問定能生慧。慧亦能生定否。答慧之生定。更疾於定之生慧。定之生慧。如定水不滅。諸物盡照。慧之生定。如慧燈一朗。陰怪盡滅。妙喜云。人說靜了方悟我是悟了方靜。未悟時心識紛飛。悟了時方貼貼地。
  問無情是佛否。答無情是佛。死人應是如來。所謂無情為無凡情。非無聖情也。問何名聖情。何名凡情。答無分別是非。於一切境上法上。不著不取。是名聖情。有分別是非。於一切境上取著。是名凡情。無凡情。有聖情。有情亦是無情也。

  禪宗直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