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說諸法空。然於依它圓成猶未說。有名為空教。次說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名中道教。即深密等經是矣。次開示一切眾生如來知見。會三乘為一乘。會權歸實。名同歸教。即法華經是矣。臨入涅槃。說一切眾生乃至闡提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常樂我淨。名常教。即大涅槃經是矣。

龍宮
  按華嚴疏。佛滅度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入龍宮。見華嚴大經。凡有三本。上中二本非凡力所持。遂誦出下本。流於天竺。此土晉譯成五十卷。唐譯成八十卷。然於下本四十八品。止有三十九品。餘九品未至此土。

滿字
  梵書製文有半字.滿字者。字義未足。方有半偏。猶漢文月字虧其傍也。理既究竟。文義圓滿。猶漢文日字滿而實也。半字惡義。以譬煩惱。滿字善義。以譬常住。又半字為體。如漢言字。滿字為體。如漢語字。兩合即滿之例也。言字單立即半字例也。半字雖單。為滿根本。緣其半字而成滿字。譬凡夫無明為因。而得常住。因字製義。皆此類也。

鶴樹
  世尊臨般涅槃。其娑羅林垂覆寶牀。時即慘然變白。猶如白鶴。故曰鶴樹。

終談
  涅槃捃拾殘機。為眾經之殿後。故曰終談。

優鉢羅
  此云黛華。又曰青蓮花。此華葉似梨。而果大如拳。其味甘。無華而結子。亦有華而難值。故經中以喻希有者也。

  ●釋名讖辨
七佛  傳燈敘七佛。引長阿含偈及雲黃故事。斷自七佛。而下文意粗略。未能通曉。如增一阿含四十二云。阿難白佛言。如來亦說過去恒沙諸佛取滅度者。如來亦知當來恒沙諸佛方便來者。如來何故不記爾許佛所造。今但說七佛本末。佛告阿難。皆有因緣本末故。如來說七佛之本末。過去恒沙諸佛亦說七佛本末。將來彌勒之徒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師子膺如來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柔順佛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名號。若無垢佛出現世時。亦當記迦葉之本末。若寶光佛出世時。亦當記釋迦文之本末。由此因緣故。如來記七佛名號爾。
  又圭峯密禪師答裴拾遺云。若據真諦。本絕名數。一猶不存。何言六七。今約俗諦。有其所表。如國立七廟。七月而葬。喪服七代。福資七七。道釋皆同。經說七佛持念遍數壇場。物色作法方便三遶。請僧之限皆止於七。過則二七.三七。乃至七七。不止於六。不至八九。順世生信。何所疑焉。然圭峯之說雖冥合世諦。亦未能必信於後人。故引此經以為證焉。

傳燈
  般若四百八云。大者善現謂舍利子言。諸佛弟子凡有所說。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來為它宣說法要。與諸法性常不相違。諸佛弟子依所說法。精勤修學。證法實性。由是為它有所宣說。皆與法性能不相違。故佛所言如燈傳照。

祖師
  涅槃云。復至它方有諸煩惱毒箭之處。示見作祖為其療治。又期城太守楊衒之禮問達磨大師云。西土五天竺國。師承為祖。其道如何。曰。明佛心宗。寸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復成偈曰。亦不觀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舍愚而近賢。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纏。超然名之曰祖。

禪師
  善住意天字所問經。天子問文殊師利。何等比丘得名禪師。文殊曰。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禪師。乃至無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後世。不取三世。至一切法悉不取。謂一切法悉無眾生。如是不取。得名禪師。無少取.非取.不取。於一切法悉無所得。彼無憶念。若不憶念。彼則不修。若不修者。彼則不證。故名禪師。

長老
  今禪宗住持之者。必呼長老。正取長阿含經有三長老中。所謂了達法性。內有智德之人。以訓領學者。

祖偈飜譯
  禹門太守楊衒之名系記略云。東魏興和年中。高僧雲啟往西域求法。至龜茲。會天竺三藏那連耶舍欲傳法至東夏。雲啟曰。東夏佛法未振。宜且留此。耶舍遂出祖師傳法偈梵文與啟飜譯。既而啟游印土。耶舍乃將新譯華言祖偈至于西魏。值時多事。乃入高齊。齊文宣帝延居石窟寺。以齊方受東魏禪。未暇飜譯。耶舍乃將龜茲所譯祖偈授于居士萬天懿。天懿聞魏有西域三藏吉迦夜.昭玄寺沙門曇曜所譯付法藏傳缺於佛祖傳法偈。遂寫本進于魏。梁簡文帝聞魏有本。乃遣使劉玄運往魏。傳歸建康。唐貞元中。金陵沙門慧炬同西竺勝持三藏編入寶林傳。雲啟。一名曇啟。龜茲。或云屈隨。音丘茲。禪。音繕。

註祖師讖  諸祖讖偈自雲啟飜譯。編於智炬寶林傳。編二十八首。般若多羅十一.那連耶舍一十三.竺大力一.誌公一.達磨一.六祖一。雖錄于傳。而罕知其由。或聞仰山箋註頗詳。竟不獲見。
  晚於雲門曜禪師錄中。得曜所註十八首。般若多羅止有三首見註。今并錄于後。禪師諱重曜。嗣天台韶國師。名振當時。為錢氏禮重。其讖註手澤尚存。今閟于會稽雲門雍熈之影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