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上座。佛法顯然。因甚麼却不會。欲會佛法。問取張三李四。欲會世間法。參取古佛叢林。無事。久立。署慈化定慧應真禪師。

百丈
  師諱懷海。姓王氏。生福州長樂縣。幼學三乘。鄉里稱之。聞馬祖唱道於建陽佛迹嶺。遂有遊方之志。祖一見。異之。馬祖上堂示眾。以拂子倒垂。手點拂柄三下。珍重下座。師默而有省。三日後。方舉似馬祖。祖曰。吾何憂矣。師為祖侍者。而有卷席之緣。後於洪州新吳受檀信之請。住大雄山。以其山之高。而得百丈之名。然天下禪林說法住持。命僧職事。立規矩以率其徒。而權輿於師。四方遵守。洋洋日盛。使其道之不廢於今日者。師實有力焉。至唐憲宗元和九年示滅。年九十五。穆宗長慶初。諡大智禪師。

中郎
  即東漢中郎將蔡邕。野舍薪。見祖英焦相。

[妳-女+口]
  當作昵。乃倚切。聲也。[妳-女+口]。[乞-乙+小]者切。應聲。非義。

南泉
  師諱普願。生鄭州新鄭縣王氏家。得度於大隗山。受戒於嵩嶽。學三乘教。修中百門觀。後參馬祖。豁然知歸。一日行益。馬祖問。桶裏是甚麼。師曰。者老漢合取口。休作與麼語話。祖然之。德宗貞元間。隱於池州之南泉不下三十載。文宗大和初。宣城廉使陸亘慕師之道。請下南泉。自此道駕諸方。即馬祖之高弟。八年臘月二十五日示寂。年八十有七。塊。五罪切。

陸亘
  字景山。吳郡人。官至宣歙觀察使。加御史大夫。大和年九月。先南泉數月而卒。年七十一。

雙陸
  博戲也。如樗蒲.雉盧是也。

骰子
  上音頭。傳齒也。

[口*琶][口*琶]
  正作吧。音巴。大口貌。

趙州
  師諱從諗。姓郝氏。曹州郝鄉人。作沙彌時。造南泉之室。頴拔不群。南泉待之異於流輩。一日。問。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否。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那知是道。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大虗廓然。豈可強是非邪。師既領旨。却往嵩嶽。請戒而歸。晚游河朔。被檀越之請。唱道於趙州之觀音。一日。真定帥王公鎔訪師。師坐而問曰。會麼。王曰。不會。師曰。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牀。公益加敬仰。至唐昭宗乾寧未年仲冬二日右脇示寂。諡真際大師。

大王
  即鎮帥王鎔也。鎔祖王庭湊。本迴鶻種族。穆宗時據河朔。稱留後。至鎔封趙王。唐室中興。至明宗朝。為大將王德明所殺。至於赤族。所謂見趙州之趙王也。

道吾  師諱圓智。豫章海昏張氏子。得度於鄉里。聞道於藥山。後住潭州道吾。至唐文宗大和之末。將欲示滅。召眾曰。吾當西邁。理無東移。卒年六十七。然道吾有二。襄州關南道吾和上。因聞巫者樂神入道。甞作樂道歌.一鉢歌。盛行於世。
  予甞讀贊寧高僧傳且曰。前蜀王氏偽乾德初。有小軍吏陳公。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餘年。後在蜀為男婚娶。禮須屠宰。高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行禮酒筵。將何以娛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割。俄未浹旬。得疾頗異。口但慌言。已而三宿還穌。述冥間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峩冠大袖。與金甲武士晤坐。使者領高見神。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也。為汝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犯。城隍神問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高常誦上生經。其數已多。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自在和上三傷歌.道吾和上一鉢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泣。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
  乃知禪宗唱道歌頌明於所證法門。誦之者幽顯獲福。不可忽也。師印記於道常禪師。後凡示眾。必戴蓮花笠。披襴衫。執簡吹笛。口稱魯三郎。此法名道吾者也。今潭州道吾。因山而名焉。

佛桑花
  [乾-乞+余]葉如桑。花房如桐。長寸餘。似重臺蓮。其色淺紅。故得佛桑之名。見酉陽難俎。

疎山
  師諱光仁。參洞山。有時譽。晚住臨川疎山。遷化之日。作偈曰。我路碧空外。白雲無處閑。世有無根樹。黃葉風送還。師甞著四大等頌略.華嚴長者論傳於世。洞山會中稱矮師叔者是矣。

馬大師
  師諱道一。生漢州什仿。姓馬氏。生而奇偉。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有輪相。出家於羅漢寺。受具於渝州。唐玄宗開元中。結侶游衡湘。讓和上一見而獨異之。然亦應般若多羅之讖。所謂金雞解銜一粒米。供養十方羅漢僧是也。又六祖謂南嶽曰。向後佛法從汝邊去。生一馬駒子。踏殺天下人。師道行江西。時人稱之為馬祖。師自建陽之佛迹嶺遷臨川。及灨上。其游化不常。至代宗大歷中。至洪都開元。連帥路嗣恭敬受宗旨。禪學輻湊。說法無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