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抶脚脚知。故名正徧知。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蛻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
  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我此間佛性全不生滅。汝南方佛性半生半滅。半不生滅。曰。如何區別。師曰。此則身心一如。身外無餘。所以全不生滅。汝南方身是無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滅。半不生滅。曰。和尚色身豈得便同法身不生滅耶。曰。汝那得入邪道。曰。學人早晚入邪道。曰。汝不見金剛經云。色見聲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見。不其然乎。

破凡
  上破。音潑。


  當作摵。砂獲切。拂也。摵。子育切。非義。

謦[聲-耳+亥]
  上去挺切。下正作欬。口溉切。[前-(一/刖)+平]气也。

且致
  當作且置。置。猶赦也。

白[疊*毛]
  徒葉切。草名也。出高昌國。採其花。織以為布。又出婆利國。粗者名古具。細者名白[疊*毛]。

國師看戲
  叢林多說唐帝盛展歌舞齋眾。端肅無聞。帝問。聽察如何。國師為說死囚持油之喻。然竊覽國師廣錄。而無此緣。甞讀毗柰耶雜事。即大迦演那為猛光大王說此攝心之緣。此蓋當時之誤。學者詳焉。

者裏
  乃喝云。長連牀上飽喫飯了。說葛藤。第十二板第十二行下少十四字。見懷和尚本。

屎上加尖
  當作矢上。謂尖上加尖。今用屎尿字。甚無謂也。

蜜嵓
  當作[宋-木+(登-豆+出)]巖。

便打
  師舉。僧問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不以一重不去一重時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日種冬苽。第十三板三行後脫此一節。古本云不以一重不去一重。今學者多不舉不字。而或妄以為園頭之緣者。誤矣。

是你忘却
  當作只者忘却。

舉法身說法
  舉。法身說法。青青翠竹總是法身。未是提掇時節。有為無三世。是有為法。何處得三世來。無為有三世。不是守寂處法。此是實學葛藤言語。未是提掇時節。於拈提猶在半途。已上一節。印本分作三段。而又語言顛錯。故錄此以證之。

舉三種人
  師舉。三人。一人因說得悟。一人因舉得悟。一人才見舉便却回去。你道却回者意旨如何。師云。直饒與麼。也好與三十棒。與印本不同。而又旨意顯煥。故用錄之爾。

舉僧問
  舉。僧問雲居。湛湛時如何。居云。不流。說甚麼湛湛。師云。此是嚼鐵之言。已上三節。見懷和尚本。

舉光明寂照
  因僧舉光明寂照徧河沙。師云。豈不是張拙秀才語。僧云。是。師云。話墮也。此緣印本語意倒錯。而或謂張拙為相公。因錄其緣以示學者。拙。唐人也。因訪石霜。霜問曰。公何姓。曰。姓張。何名。曰。名拙。霜曰。覓巧了不可得。拙自何來。公於言下有省。乃述悟道頌曰。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見。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總是邪。隨順眾緣無罣礙。涅盤生死是空花。

簾纖
  上當作廉。下正作纖。廉纖。猶檢斂細微也。

無情
  說法。第十六板六行下脫二字。

本身盧舍那
  此緣傳燈諸錄皆云僧問鹽官齊安和上。今云國師者。非也。況國師廣錄且無此緣。

漚麻
  烏侯切。久漬也。

國師云
  當作國師碑文云。第十七板九行上。

說法
  身說。即是應化身說。十七板二十二行上脫九字。見懷和尚本。

應化非真佛
  般若金剛論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

輥毬
  雪峯義存禪師常輥二毬以示人。一日。玄沙到。師亦輥毬示之。沙便放身倒作閃勢。

以字
  見對機。

水椀
  未見所出。

羅漢書字
  仰山和尚在洪州觀音時。粥後坐次。有僧來禮拜。師不顧。其僧問。師識字否。師云。粗識。僧乃右旋一帀。云。是甚麼字。師於地上書十字酬之。僧左旋一帀。云。是甚麼字。師改十字作卍字。僧以兩手托圓相。如修羅掌日月勢云。是甚麼字。師乃畫一圓相圍却卍字。僧乃作金剛勢。師云。如是。如是。僧禮謝。騰空而去。

書字
  曾有僧問老僧。如何是諸佛出身處。我向伊道。東山水上行。此總是向上拈提時節。此一節脫一十六字。第十九板第二行中。

名身句身
  楞伽經偈云。名身與句身。及字身差別。凡愚所計著。如象溺深泥。解者曰。身者。以依聚為義。聲名句文。是教主言音詮表之法。名者。是次第行列。句者。是次第安布。文者。是次第聯合。聲即說法之聲。此四皆為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