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鼕鼕鼓。唯兩京有之。後北都亦有鼕鼕鼓。是則京都之製也。近不作街鼓之聲。金吾職廢矣。見春明集。鼕。徒冬切。

宿
  音秀。列星也。

六街
  十道志曰。長安有六街.九陌.九市。以致九州人。故法眼以金陵為京闕名。其康衢為六街也。

即處
  音杵。居也。

芰荷
  上奇寄切。菱也。荷蓮花葉也。

瀑布
  步水切。懸水飛泉也。

鵰鼠
  當作貂鼠。丁聊切。大而黃黑。出胡丁零國。

十九應身
  謂寶誌即觀音應化。為十九者。正指法華.普門品。應以佛身得度者等一十九身也。

拱宸
  音辰。當作拱辰。論語。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攢眉
  遠法師結白蓮社。甞以書召陶淵明。陶曰。弟子性嗜酒。法師若許飲。即往矣。遠許之。遂造焉。遠因勉入社。陶攢眉而去。見廬阜雜紀。

譯之  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鄭玄云。皆俗間之名。依其事類爾。鞮之言知也。
  吳興法師云。今通西言而為譯者。蓋漢世多事北方。而譯官兼善西語。故摩騰始至。而譯四十二章經焉。復加之以飜者。宋僧傳云。如飜錦綺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爾。由是飜譯二名存焉。鞮。音提。

鼓儀
  南山鈔云。尋常集眾之法。生椎之始。必漸發聲。漸希漸大。乃至聲盡。方打一通。如是至三。名為三下。佛在世時。但有三下。故五分云。打三通也。後因它請。方有長打。其生起長打之初。亦同三下。中間四椎。聲盡方折。如是漸漸斂椎。漸概漸小。乃至微末。方復生椎。同前三下。概。音冀。稠也。

眚病
  所景切。目病也。


  當作見。形練切。顯也。現玉光也。吾釋氏之書。往往多以此字為顯見之字。雖欲音呼之便。而意義全乖。學者宜識之。

瞥起
  匹篾切。過目也。

升天堂
  正法念處經云。若持戒心念天樂者。斯人汙淨戒。如雜毒水。以天樂無常。壽盡必退。當受大苦。是故當求涅盤。


  鳥皎切。深也。

變影緣如
  叢林說者多引雜譬經云。夫婦二人向蒲桃酒瓮內欲取酒。夫妻兩人云見人影。二人相妬。謂瓮內藏人。二人相打。至死不休。時有道人為打破瓮。酒盡了無二人。意解知影懷愧。佛以為喻者。譬三界人不識五陰.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不絕。竊觀法眼命題。即與此說懸殊。詳讀唯識論偈。即符清涼所立題意。故唯識頌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又頌曰。菩薩於定慧。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性。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學者宜細思頌意。當曉如如之旨。

呪咀毒藥  上職救切。祝也。下莊助切。謂使人行事。阻限於言。法華.觀音普門品重頌。什公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剕。谿云。此亦未測什公深意。
  續高僧傳云。偈是闍那掘多所譯。智者出時。此偈未行。
  感通傳韋將軍云。什師位階入地。深明佛理。善會秦言。飜譯法華尚遺普門之偈。
  禮法師義疏云。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能正念。還著本人。
  譬喻經中。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飲。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屍使鬼召得殺人。敕曰。彼辱我。往殺之。山中有羅漢知。往詣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口誦守口。身莫犯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其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至曉。求其微。尤無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却殺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梵志得活。輔行引云正是觀音經還著於本人之文。

朝煙
  上知遙切。旦也。

從緇
  側持切。黑色繒也。謂釋氏之服飾也。僧傳謂僧慧.玄暢皆黑衣之傑。

乞與
  上音氣。亦與也。

汪汪
  烏光切。深廣貌。

[朿-木+大]
  正作[企-止+(土/巾)]。與閙同。擾也。女教切。

卸腕
  上四夜切。舍車解馬也。下烏貫切。腕握也。

求戒  五百問經云。出家者。王法.父母不聽。為得戒否。答云。不得。
  五分云。一切殘疾惡狀貌。毀辱佛法者。皆不得度。

出家
  三千威儀經云。出家行有終始。上中下三業。下者以十戒為本。盡形壽受持。雖捨家緣。執作與俗人等。中者應捨作務。具受八萬四千向道因緣。身口意業未能具足清淨。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