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晚課各帶具。課畢。禮祖。上方丈。陞座說法。或普說竟。住持云。(兩序大眾師。同詣大殿前普禮辭歲)。眾至殿前。對面展具。住持在下。向上展具云。(我某甲與大眾師辭歲)。首眾即云。(大眾師頂禮尚尚。普同)三拜。拜畢。大眾到方丈辭歲。頂禮和尚。禮畢。回堂。展具三拜畢。掛鐘板。有師長者。即行私禮已。回堂。聞鼓聲。大眾齊至齋堂喫普茶。悅眾鳴引磬請和尚。普茶畢回堂方丈請執事茶。晚二板念普佛。至佛千聲已。到各人(父母師長)位前。住持拈香。眾誦心經往生呪。舉回向贊偈。仍念佛。各歸本位。收佛號。展具。禮佛十二拜。文殊。彌勒。諸佛諸菩薩各一拜。三歸依回堂。開大靜。放香。安息。新年三日同此。餘見前元旦條說。是月歲終結呈諸色簿書。
  證義曰。古人以除夕當死日。葢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昔黃檗禪師云。預先若打不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熱亂。然則正月初一。便理會除夕事不為早。初識人事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那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故須將除夕無常。時時警惕。自誓自要。不可依舊蹉跎去也。者個打徹一事。不可容易看過。不是通幾本經論當得徹也。不是坐幾炷香。不動不搖。當得徹也。不是解幾則古德問答機緣。作幾首頌古拈古。當得徹也。不是酬對幾句口頭三昧滑溜。當得徹也。古人謂於此事。洞然如桶底驟脫。爽然如大夢得醒更無絲毫疑處。纔有幾分相應。如一僧常於神廟紙爐中宿。有別僧潛入紙爐。俟其來宿。攔胸把住。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云。神前酒臺盤。又一僧。人言其得悟。元沙故與偕行。至水邊。忽推之落水。急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僧曰。伸脚在縮脚裏。似此二僧。可謂預先已打。徹。則胸中七穿八洞千了百當。隨呼隨應。能於倉卒忙遽。做手脚不迭時。出言吐語。如是的當。如是自在。若閒時以意識博量卜度。酬機作頌。非不粲然可觀。至於病到無常。如到了除夕相似。脚忙手亂。一場懡[怡-台+羅]。可不惜哉。願吾人常以此自警方至。八苦交煎總不妨。其或未然。難免自悞。昔天台智者大。師。得法華三昧。習定華頂。忽於後夜。大風雷震。魑魅千羣。狀極可畏。師安心空寂。自然退散。復作父母師僧之形。悲哽流涕。師深念實。相。尋復消殞。至滅度時門人請日。不審師入何位。沒此何生。師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五品位耳。又誠維那曰。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止念。惟長惟久。氣盡為期。哭泣喪服。皆不應為。言訖。如入。三昧。噫。智者大師。尚說為他損己。況吾輩乎。豈可不自警哉。
  ○十二月建丑。曰赤奮若。又曰大呂。或名季冬。杪冬。亦稱臘月。除月等。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八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九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古杭真寂寺苾蒭 儀潤 證義
    清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法器章第九

  述曰。上古之世。有化而無教。化不足。而禮樂作焉。擊壤之歌。不如九成之奏。窪樽之飲。不若五齊之醇。固已。然文生於質。當思其本。吾天竺聖人。最初示化。謂人人妙覺。本無凡聖。物物全真。寧有淨穢。無假修證。不涉功用。而昧者。茫然自失。有若聾瞽。於是隨機設教。擊犍椎以集眾。演之為三藏。修之為禪定。迄於四十九年。而化儀終矣。梵語犍椎。凡瓦木銅鐵之有聲者。若鐘磬鐃鼓。椎板螺唄。叢林至今。倣其制而用之。於以警昏怠。肅教令。導幽滯。而和神人也。若夫大定常應。大用常寂。聞非有聞覺亦非覺。以考以擊。元風載揚。無思無為。化日自永。雍雍乎。仁壽之域。清泰之都矣。

  鐘

  鐘。有小。大。報。之別。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鳴則覺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緊緩各一十八椎。總一百零八下。起止三下稍緊。與大鼓。報鐘。互相照應。凡鳴鐘。先默誦願偈云。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誦竟。方執椎。執椎已。誦云。洪鐘初扣。(二通三通。隨改二扣三扣)寶偈高吟。上通天堂。下徹地府(擊第一椎)。
  ○上祝當今  皇帝。大統乾坤。文武官僚高僧祿位(二椎)。
  ○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迴。九有十類之中。悉離苦海(三椎)。
  ○五風十雨。免遭飢饉之年。南畝東郊。俱沾堯舜之日(四椎)。
  ○戰馬休征。地利人和。陣敗傷亡。俱生淨土(五椎)。
  ○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孤孫早還鄉籍(六椎)。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近檀那。增延福壽(七椎)。
  ○沙門興盛。佛法長昇。土地龍神。安僧護法(八椎)。
  ○父母師長。存亡並利。歷代祖禰。同登彼岸(九椎)。
  ○南。無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十椎)。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十一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