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為除民災求吉歲。應時迸出一輪紅。爰有一四天下南贍部洲。大清國。某省。某府。某縣。某寺住持某甲。(如有當道官員。為請主。當一一具名姓)是日。至心拈香。皈命  娑婆教主。釋迦文佛。光燄會上。諸佛聖賢。天龍八部。司事尊神。諸蓮座前。恭通情旨。仰祈垂光。俯賜感應。(某等)切見淫雨為戾。物用不成。百川橫流。民無寧處。葢眾生共業所感。唯上帝好生為德。由是。謹發誠心。啟建祈晴道場。每日眾僧。諷誦神呪佛號。仰叩諸聖。祈求晴霽。速賜感彰。伏願。掃迷雲於四野。陰沴潛消。麗杲日於中天。容光必照。俾五行各順其序。而萬彙悉遂其生。右疏。恭請佛天洞鑒。龍神施行。年月日。住持某甲等具疏。(宣畢。次舉讚云)諸佛如來。憫念眾生。為求杲日破濃陰。久雨得新晴。遍地光明。萬類樂欣欣。 奈麻光燄會上佛菩薩。(三稱。大眾。齊展四拈具。維那押磬。舉腔。拜)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藥師瑠璃光如來。(三拜)日光遍照。月光遍照。大悲觀世音。(各三拜)南無金剛光燄止風雨經。光燄會上佛菩薩(三拜。三歸依畢回堂)。
  ○即換第二引僧眾。如前諷誦。如是輪替。魚音不絕。凡上供。如常儀。此疏當寫二道。建首日。初時回向。焚化一道。上奏三寶諸天。以求速應。一道。供壇上佛前。每時回向。宣讀一遍。至天晴。大回向焚化。
  證義曰。生物者日。日盛為枯焦之由。潤物者水。水淹為腐爛之始。故非時風雨。及過時不雨。皆為災難。理合虔求。以冀風調雨順也。

  祈雨

  久晴不雨。山門上。掛祈雨牌。
  ○次依大雲輪請雨經文。陳設結壇。擇潔淨地。方廣十二步。以為道場。築壇其中東向。高一尺。方十步。取潔淨黃土。埿壇四周。壇中設牀。方廣二丈。為高座。覆以青幄。幄中。設主壇僧座一。高桌一。兩傍設誦經矮座。并矮桌。如其人數。凡座褥。桌幃。皆以青色。從高座東。量三肘外。設青幃。高桌一。桌上設供器。及乳糜雜果。(南。西。北。竝同)供龍王一身三頭。竝諸眷屬。西向。從高座南。量五肘外。供龍王。一身五頭。竝諸眷屬。北向。從高座西。量七肘外。供龍王。一身七頭。竝諸眷屬。東向。從高座北。量九肘外。供龍王。一身九頭。竝諸眷屬。南向。壇四角。各豎青旛七。一旛下。各燃油燈一。燈前四角。各設花瓶。插諸鮮花。壇之四周。或一步。或數步外。以蓆為墻。四面有門。門各畵二行龍。守護。即用以結界。經云。或灰。或水。以為界畔者。今以此代之。龍首皆向門而蜿蜒。其尾。互相鈎結。門外有屏。亦以蓆為之。選高行持戒僧。一人主壇。兩序。亦擇戒行清淨僧唪經。又選僧二人。入壇為侍者。以供添香注水之役。僧皆青衣。薰沐齋祓。悉如經說。晝夜嚴淨。虔誠結願諷誦經文。至一七日。或二七日。遠至三七日。自然感召天和。甘霖應禱矣。
  證義曰。此先總說也。壇用黃土。代[牛*秦]牛糞耳。[牛*秦]牛。即雪山白牛。純食雪山香草。其糞香潔。可用。餘牛皆臭穢。不堪用。我東土。不能取此。故用淨黃土代之。又莊嚴。經所云青色者。青蓋北方黑色。取水德也。又一肘。即今裁尺一尺。三肘。即三尺耳。
  次四方龍王像說。龍王像。畵於插屏上。屏高。二尺六寸。寬。一尺六寸。屏座。高一尺二寸。屏心。蒙以絹素。各按方位。照經中法相頭數。繪於畵上。在東方者。一身三頭。在南方者。一身五頭。在西方者。一身七頭。在北方者。一身九頭。并各畵諸眷屬圍繞。下為海濤。上有雲氣。龍王眷屬甚眾。不能悉畵。今每方。各繪四眷屬。站立左右。頭數各依中主。
  次經幄說。經幄設於壇之正中。東向以覆高座。方廣二丈。簷高九尺。中隆起。如屋。用青色布為之。搘以黑漆木柱。又染索令黑。系於四角。分絆於地。簷之四周。皆垂瓔珞。清淨莊嚴。儼如寶界矣。
  次主壇桌座說。主壇僧。東向。桌座各一。以木為之。設於高座中稍西。桌高。二尺六寸。方三尺。幃以青布。置經其上。用青羃蓋經。誦則揭之。座高。一尺六寸。方二尺。藉以青褥。
  次兩序桌座說。兩序桌座。設於主壇兩傍。南北相對。或二。或四。如其人數。桌高九寸。方。二尺。亦以木為之。幃。及經羃。皆與主壇同。坐則就地。敷青褥。方。二尺。
  次香花燭說。香爐一。以供炷香。燭臺二。以燃蠟燭。又於其前。設香爐一。用末香。叚香燃熾其中。以爇瓣香。旁置二盤。沉速檀等。種種妙香。令侍者。時時添爇。晝夜不絕。以表誠敬。花瓶四枚。分設於壇四角旛燈之前。瓶高。一尺五寸。圓徑。一尺二寸。可容水三斗。以黑釉瓷為之。下有座。竝用黑漆。中插種種草木鮮花。用石黛。和水注滿。每日別注。毋使隔宿。花亦日用新好。使清芬不絕。祈龍天歡喜。
  次食果說。乳糜。每供。各五器。雜菓。亦每供。各五器。器皆有托。高下大小。各隨其宜。其果竝取鮮好珍品。足稱上供者。
  次旛說。旛用二十八竿。設於壇之四角。每角各七。以新青布為之。長一丈。竿用黑漆。竿首。飾以銅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