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靈。福資現在。(所有各各念誦。皆當一一具錄)伏願。真慈赴感。聖人隨機。一雨普滋。大千蒙潤。俾我等多身父母。歷世親緣。同承冥福之資。俱解三途之苦。歿世證生天之樂。在堂稱難老之春。五福日新。三灾電捲。凡所祈求。願皆果遂。右疏云云(宣畢一齊起立。眾唱贊云)。
  五果百味。香色清新。自恣會上獻能仁。願親出沉淪。普濟幽冥。沙界布陽春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三唱。若此會七日。或五日。三日者。此二疏。待回向化。若但設齋供。而不念誦作會者。此疏即時化。大眾念佛送疏。住持三奠茶。設拜。維那舉回向云) 以此蘭盆供善根 報答父母劬勞恩 存者福樂壽無疆 亡者離苦得超昇 四生九有諸含識 八難三途苦眾生 各各悔過洗瑕疵 盡蒙慈濟出沉淪(念偈時。住持禮佛三拜。問訊偈畢。引導旛前行。小旛隨後。二悅眾鳴引磬。二侍者執手爐。搆香碟。送住持歸方丈。眾各回本處)。

  眾僧受食

  上供竟。悅眾將自恣僧物。(謂檀越所施之物。如手巾。麻線鞋襪等類)安置一處。是日齋堂外。多舖[柷-口+登]桌碗筯。以便客師受食。其供普果菜。不論客舊。平等普分。於齋堂事。俱齊備已。開午梆。鳴大鐘三下。住持搭衣持鉢。先至齋堂坐。大眾搭衣持鉢進堂。坐齊。執事人。先行菓已。住持云。(大眾師。先用供果食畢)方鳴雲板。執事人將蘭盆蔬菜及供飯。勻入大眾菜內。行堂盛菜飯已。大眾舉鉢念供養呪。至當願眾生。(句即改念) (過去父母。七世超昇。現在二親。永無病惱。自他饒益存歿沾恩。永離惡道。究竟常樂)。(念畢出生。不唱五觀。住持云)(大眾先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大眾入觀。觀自心內外中間。皆不可得。默坐少時。住持白云)大眾受食。(大眾食畢)維那起坐。將自恣物。(即手巾襪底線帶之類也)先奉一分和尚位前。頂禮一拜。復同悅眾。將自恣物。分作兩盤。東西各行。從上至下。客舊次第勻分。散畢歸位。結齋已。僧值云。(大眾所食供果。及自恣物。各自藏鉢)。(或置袖內)眾齊起立捧鉢。各回本處。
  證義曰。蘭盆大齋。佛敕解夏舉者。謂一夏安居。九旬加行。不階四果。亦得功勳。此日設供。其德大矣。年年行之者。蓋父母結愛。既念念不去心。孝子報恩。須年年不絕供也。又經意。以拔苦報恩為主。與世俗異。世俗之孝。在順其情。此則兼順其性。世俗之孝。唯資其形。此則兼資其神。世人不知不信。輙曰釋氏無君親。亦未之深考也。夫順性資神之道。固所難明。而形情之間。亦豈遠于人哉。如釋尊謁母於忉利。送父而負棺等。其孝為何如也。梵網經以孝為戒曰。孝順至道之法。四十二章經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二親。二親。最神也。律中。父母不聽者。不許出家。觀無量壽佛經。首稱孝養父母。為成佛正因。大報恩經。心地觀經。廣說父母恩重。及至孝之法。睒子一經。全彰孝事。地藏因孝母而立誓度生。至於我佛訓弟子。謂父母與補處菩薩等。許弟子減衣鉢之資。養其父母。父母有正信者可恣與之。無正信者。可稍與之。若自無物。許轉化與之。藏中勸孝之語。層見疊出。豈不以孝為。首務哉。特其教。兼於順性資神。固非世法可及耳。今此儀軌。全遵佛敕。誦經猷供。脩懺設斛。俾七世親靈超冥漠之界。出思議之表。冥罰有所不能制。業苦有所不能拘。其法利殊常。豈但五鼎之豐。三猷之勤之孝而已。故知教孝之旨。唯佛教為獨深也。以上乃一日簡便行法。若七日五日。當依下會約行之。

  蘭盆會約(凡二十一條)

  切聞。蘭盆佳節。大施門開。仰憑有力大檀。營辦無遮妙味。法喜遍享乎佛僧。禪悅普資於凡聖。現行財施法施。當來福足慧足。模範次序。條列於左。
  每年七月朔。識字者。詣藏主寮。領蘭盆註釋。藏主問名登簿。至初六日。或起佛七。或不舉。但每日講蘭盆經註一時。客堂。山門。俱貼捐資牌。除施主大分外。不拘緇素內外。隨各人所捐供銀。或助飯僧。或為薦先。俱一一開明示眾。以廣度眾之心。方合佛意(期畢。註釋仍還藏主消號)。  斯會不拘道俗。皆可入會。念佛聽經。但不許年少尼女入寺。恐壞名聞故。  古規用大殿前。丹墀為供壇。上覆篷限。下圍木柵。以在會人。及供物多故。若人物俱少。在殿上亦可。  古規白詞。俱維那與住持預熟讀念。近時僧少熟習。故立內壇。用法師表白。以便看文展讀。(俱詳蘭盆儀軌中明。另有流通本行世)但蘭盆經。人人預宜熟習。  舊盆鉢可用即用。若無。預製一大盆。用木為之。狀如香亭。底如盆式。中作四格。每格安菜六味。共疊二十四味。皆用熟美。供畢齋僧。盆大方三尺許。其下施架。復製一大錫鉢。可容斗米之飯。供畢齋僧。  此會佛敕。唯供三寶。故內壇不似水陸。兼列下堂。  凡供事。但取誠敬。不必偽飾富盛。亦不得惜錢物。苟簡太甚。隨人貧富。誠心而行。可也。  供獻依本經。具五菓百味者。乾菓十。湯菜十。水菓十。瓜笋十。糕餅十。糖色十。油貨十。乾菜十。荳色十。醬貨十。(亦不可太拘。各隨地之宜。備辦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