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知。此身居實報莊嚴自受用土。約三諦言之。屬真諦。三觀言之。屬空觀。今欲伸明奢摩他空觀之旨。故先皈命以求加護也。次寂靜平等本真源者。法身也。梵語毗盧遮那。此云徧一切處。本來清淨。故云寂靜。生佛無殊。色心不二。故云平等。為迷悟之根本。生佛之真依。故云本真源。乃屬法身本有。論知覺徧滿。與報身不異。第讓報智以為能成。此之法身乃是所證。故天台大師明眾生理即佛。云此是圓智圓覺。諸法徧一切處。無不明了。以是而知。豈有別體。全修在性。斯之謂歟。此身居常寂光土。三諦言之。屬中道第一義諦。三觀言之。屬中觀。今欲伸明優畢叉中觀之旨。故先皈命以求冥加也。相好嚴特非有無者。應身也。梵語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所謂千百億應身釋迦牟尼佛是也。有二種。一勝應。二劣應。勝應如華嚴千丈之身。劣應如鹿苑丈六之身。此之二應。皆以相好莊嚴。千丈則奇特。丈六則同常。然有隱劣而現勝者。華嚴是也。隱勝而現劣者。鹿苑是也。有即劣而即勝者。靈山會機。龍女所見是也。即勝而即劣。華嚴聲聞所見是也。今文所讚。既非有無。又慧明普照。正約中道法身。與報智合而為其本。悉類藥師。巍巍堂堂。淨名須彌山王。顯於大海。故曰。相好嚴特非有無。迺屬解脫。當有此身。下應三土。應實報。屬他受用身。亦稱勝應。應方便有餘土。屬勝應。應同居土。屬劣應。此亦一往。再往言之。三土之應皆有勝劣。但是一身隨機。感見不同爾。三諦言之。屬俗諦。三觀言之。屬假觀。今欲伸明毗婆舍那假觀之旨。故先皈命以求冥加也。
  稽首湛然真妙覺  甚深十二修多羅  非文非字非言詮  一音隨類皆明了
  梵語達摩耶。此翻為法。法有二種。一所詮即湛然真妙覺。二能詮即甚深十二修多羅。此之二種。皆有可軌之義。故俱稱法。所詮有可軌之義。即諸法之性。為法身德。能詮有可軌之義。即語言文字。能詮諸法之性。為文身句身。諸佛因地。莫不軌之以成正覺。故曰。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非文非字非言詮。此讚能詮。離文字。即是所詮。法性。即文字而離文字。淨名謂無離文字而說解脫。故一音隨類皆明了者。此讚佛說法音聲微妙。稱適人心。一音殊解。各各不同。淨名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是也。以三德言之。乃屬法身德。上之佛寶屬般若德。雖是一德。一必具三。當體清淨照明。無諸惑染。故如是三德是為所照。三諦之境上佛寶是為能照。三觀之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此之謂歟。今欲伸明一心三觀妙智。故先皈命一境三諦之寶。以求冥加也。
  稽首清淨諸賢聖  十方和合應真僧  執持禁戒無有違  振錫攜瓶利含識
  梵語僧伽耶。此翻和合眾。一理和。謂見諦已上。身雖各異。所證理同。二事和。謂四人已上。同一說戒羯磨。然有菩薩僧。聲聞僧。自等覺已還。菩薩僧也。四果已還。聲聞僧也。此別相僧寶也。若一體三寶。則佛名曰覺。即上所皈之佛寶。法名不覺。即上所皈之法寶。僧名和合。即今所皈之僧寶。此之三寶。約舉一即三言之。則前佛寶中。報身為佛寶。佛名為覺。故法身為法寶。法名不覺。故應身為僧寶。僧名和合。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故此佛寶中一體三寶也。第二法寶中。俗諦為法寶。性為妙假。本來具足。故真諦為佛寶。真能泯俗。無有污染。故中諦為僧寶。中能融通二邊。使和合故。此法寶中一體三寶也。第三僧寶中。華嚴以統理大眾為僧寶。是則統理。理和為佛寶。統事。事和為法寶。統事即理。統理即事為僧寶。此僧寶中。一體三寶也。今欲伸明一體之三德。一境之三諦。一觀之三觀。故先皈命以求冥加。庶幾所說契理契機也。

  ○發宏誓願第二

  卵生胎生及溼化  有色無色想非想  非有非無想雜類  六道輪迴不暫停  我今稽首歸三寶  普為眾生發道心  羣生沉淪苦海中  願因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諸苦  不捨宏誓濟含靈  化力自在度無窮  恒沙眾生成正覺
  此十二句偈。正發四宏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也。此四誓願。依四諦境。不外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今文雖云四生六道。輪迴三界。不得暫停。為之皈命三寶。仗慈悲方便之力。以拔苦諦之果。然果由因克。是故欲拔苦果。先須為除苦因。即收得眾生誓度。煩惱誓斷兩願。不捨宏誓濟含靈。化力自在度無窮。恒沙眾生成正覺三句。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一願。然欲與樂果。亦須教其先修樂因。即收得法門誓學。佛道誓成兩願。又四諦隨四教。進否不同。下文既依無作道諦。以明三種止觀。是則此願。迺依圓教無作四諦境而發也。既知此已。下去所發。悉以四諦四宏而往判之。或全或闕。莫不中規中矩。又上之四宏。則己他兼盡。下去所發。則先為己而後為人。亦莫非四宏中之事也。
  說此偈已。我復稽首。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僧前。
  前已皈敬。今復皈依。表己慇懃。有所憑仗。葢三界苦海。惟有三寶可作舟航。自度度人。法皆具足。故下所發願。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