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三種墮四種異類

  凡例終

  重編曹洞五位卷上

    門人 後曹山 慧霞 編
    門人 廣輝 釋
    後學 晦然 補

  洞山五位顯訣

  補曰。善卿云。价初住新豐。晚遷洞山。大駕其道。立偏正五位。為當時首唱。今此亦云洞山顯訣。則五位之設始自洞山。是天下之通論也。是以寶鏡三昧歌與玄中銘.雪子吟.綱宗三偈等。詞語多相同。皆出於悟本無疑矣。而僧寶傳云。曹山欲辭洞山。山云。三更當來。授汝曲折。至中夜授章先雲岩所付寶鏡三昧.五位顯訣.三滲漏。又贊曰。寶鏡三昧。其詞要妙。雲岩以授洞山。疑藥山所作也。先德懼屬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滲漏之語。見於禪書。據此則三昧顯訣逐位頌三漏等文。皆似出於藥山。與此不同。以何為正。今以管豹窺之。寶鏡顯訣三漏之旨。雖皆稟於藥嶠。至於着文設位流布叢林。則創自洞山。故天下稱洞山五位。又親承克家曹山父子皆云洞山顯訣。此為明證。何必惑於後來之說乎。但祖上秘之。慮成路布。洞山大開戶牗。無嫌底法遂乃立名定位施設不疑耳。故云顯訣。意可知矣。或云寶鏡三昧是藥山之作。餘皆洞山相承而述。父基子構其殆庶幾。然藥山門下有二宗途。道吾下至於石霜末山(即九峰也)而去。多以君臣父子用之。雲岩下至於曹洞父子而來。多以偏正用之而兼含君父。若使寶鏡三昧藥山已有正偏回互三五之說者。秘於智而不傳。獨私於晟。使家風乃爾不同。何哉。又洞山不合得首唱之名。是可疑也。然則寶鏡之作闕疑可也。至於顯訣三滲漏則悟本之囑。耽章彰彰矣。寶傳中含胡為文。致生疑豫。惜矣。
  正位却偏。就偏辨得。是圓兩意。
  曹山揀云。正位却偏者。為不對物。雖不對。物却具。 輝釋云。却具者。具用也。 別時揀云。正中無用為偏。全用為圓。是兩意。問。如何是全。云。不顧者。得底人也。此正位不明來也。若佛出世也恁麼。若佛不出世也恁麼。所以千聖萬聖皆歸正位承當。 釋云。不顧者。此明具圓用也。又就偏辨得是圓兩意者。偏中辨得正位。故云全。就偏辨得其正位。故云圓。偏正一一位具兩意。偏正雙圓體用俱全。故云兩意。凡有涉緣言句。呼為用也。 又別揀云。夫先師所明偏正與兼帶等。用先師本意。不為明功進修之位兼涉教句。直是格外玄談要絕妙旨。祇明從上物體現前。冥叶古聖之道。今見諸學士詮揀先師意度。似有誤彰。不免聊為敘其差當。媿在不混其功。於中或有借位明功。借功明位。緣緒多端。功在臨時。看語來勢。不負來機。妙在佳致爾。 補曰。甞閱廣弘明集。講肆諸釋氏皆稱學士。如云今學士如林。又妙玄云。學士光統(云云)。借功借位等。釋文見下。 揀云。正中偏却具此一位。第一不得動着。 釋云。洞山到田畔。有師僧插田。有一僧倒插。山問。闍棃因什麼倒插。對云。心中活在。師不言歸院。翌日眾僧普請出。次日先出候問昨日倒插田僧出來。其僧末後出門。山問。闍棃昨日東園斫竹者誰。其僧罔測云不知。山云闍棃什麼處人。云鄧州人。山云老僧行脚時曾往過來。 又偽山大眾作田次。山出門擬往作田處。恰遇仰山從田中上來。山問田中多少人。仰山便插鍬子側立。山云今日南山多有人刈茅。此等語例不常用也。子細詳之。 揀云。如學士揀獨脫物外起眾聖之前云。是正位却圓。其實屈正位也。此例語是古人道。過跡尚存。猶未得語中無語。此復呼為非正位也。為語中有語。故此可呼為有病兼帶。不得呼為相兼帶來耳。 釋云。此是曹山貶真和尚之語。若非深契玄樞。誰敢辨其邪正。一字褒貶。萬古明規。獨脫物外語者。來從肇法師論云。理為神御。獨朗眾聖之前。百丈云。我有語獨脫物外。起於眾聖之前。雲岩因舉此語云。我道獨脫物外。豈眾聖之前。此是雲岩助明提舉之語。所以起豈兩字各有來由。玄學之徒須知的意。 補曰。正位之名。非局於洞上。元自乘教。如維摩經云。若聲聽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 華嚴離世間品云。菩薩摩訶薩以一切空為所住處。善巧觀察故。以無相為所住處。不出正位故(云云)。起信論云。此體用熏習有二種(云云)。釋論云。一者未入正位。二者已入正位。云何為未入正位者。謂十信凡夫一切二乘三賢菩薩。未得正體智。不證如理故如本。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云何為已入正位。謂十地菩薩。內得正體智。外得後得智。一分智用與如來等。唯本熏習力自然修行。增長真如。能滅無明故如本。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亦滅無明。故岩頭大師云。一個力在轉處。猶如氷上葫蘆子。等閑蕩蕩地。按着便轉。若是正位中來。不合着規摸餖飣伊。喚作恁麼時一物不思。亦云正句。湛湛地亦云孤峰。亦云頂王。
  偏位雖偏。亦圓兩意。緣中辨得。是有語中無語。
  揀云。為用處不立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