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不了知。皆以無性故也。而其言皆遮之者。欲學者自悟。此予所謂密演者也。今則明告無性。是謂顯說。
  法華經曰。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傳曰。室者。常寢處。衣者。常被服。座者。常休息。故知傳佛心宗者。常寢處於慈悲。被服於忍辱。休息於法空。故曰安住是中也。永明曰。食肉者斷大慈悲種。不可不慎。太平興國中。建陽僧辯聰游五臺山寺。寺之上座僧老。為眾輕易。聰獨敬事之。將還京師。老僧付聰書。使於城北尋勃賀投之。聰辭去。竊發而觀。無他詞。但曰。度眾生畢。蚤來蚤來。若更強住。却恐造業。聰大驚。復緘封之。既至於廣濟河側。聞小兒呼勃賀。聰問勃賀何在。小兒指大豬。豬項丳金環。臥街西牆下。聰扣牆問屠誰氏。曰。趙生家也。問此豬何名勃賀。曰。唯食勃荷。故里中小兒以名之。吾日烹千百豬。豬犇佚難驅。以此豬引導之。則纍纍就死。畜之十五年矣。聰以書投之。勃賀急食。忽然人立而化。
  維摩經曰。居士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牀。以疾而臥。
  傳曰。百丈大智禪師曰。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一切名聞利養。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所滯礙。唯無親無愛。苦樂平懷。麤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如瘂。稍有相應分。黃蘗運禪師曰。唯置一牀。寢疾而臥者。心不起也。如人臥疾。攀緣俱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耆域以晉惠帝時至洛陽。萬僧為作禮。斂眉曰。汝等衣服華飾。皆違法制。非佛意也。漢范曄有言曰。事苦。則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慮深。登高不懼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
  大涅槃經曰。所言二諦。其實是一。方便說二。如人醉未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但見不轉。不見於轉。轉二為麤。不轉為妙。
  傳曰。三藏全是轉之二。如彼醉者。大乘經帶一轉二。而說不轉之一也。起信曰。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以此義例。轉二為麤也。又曰。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例。不轉為妙也。洞山清稟禪師唯宴坐。一日呼侍者下法堂。謂曳木者無損堦砌。侍者出視無有。還白。寂無人迹。稟又使求之。侍者臨簷俯視。乃羣蟻曳蜻蜓翼緣堦而上。蓋靜極妙而靈知也。
  華嚴經曰。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傳曰。棗栢曰。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明以法界身為定體。無三世性故。從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四十九年住世。轉一切法輪。總不出剎那際。以此三昧圓通始終。非三世古今故。如是敘致。以總言之。一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皆盡一智成佛。并眾生生死。亦不移剎那際。但眾生妄計有年歲長短。如佛所說。即生即死。皆不移時。夫隨情言說。無有實義。以濟迷倒。謂之方便。若出情之法則不然。但入剎那際三昧。即成無上覺道。
  解深密經曰。翳眼人如徧計。現青黃如依他。淨眼如圓成。
  傳曰。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藤。若人緣四塵相分析此藤。但見四相。不見別藤。但見色.香.味.觸相故。藤非實有。以離四塵外。無別有藤。所以偈曰。於藤起蛇知。見藤則無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若知藤之性分是空。則例如藤上妄生蛇想。故傅大士偈曰。妄計因成執。迷繩為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見空花。一境雖無異。三人乃見差。了茲名不實。長馭白牛車。
  起信論曰。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徧一切處。
  傳曰。若真能敬重自己佛性。即於一切眾生。以交神之道見之。何以故。以我與眾生無差別故。比丘辰巳之間齋者。以與眾生接。不得不齋。易.同人卦曰。文明以徤。中正而應。君子也。文明。禮也。粲然與物接而徤違之。中正。德也。介然與物辯而應從之。與物接而違。與物辯而從。此君子所以同人之際。不可得而親疏也。龍興宗靖禪師初參雪峯。宗承印可。乃自誓充飯頭。服勞餘十載。嘗於眾堂中。袒一膊釘簾。雪峯覩而記曰。汝向後住持有千僧。其中無一人衲子也。靖悔過。辭歸台州。住六通院。錢王請居龍興寺。有眾千餘。唯三學講誦之徒。果如雪峯所誌。
  楞伽經曰。佛告大慧。為世間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時燄.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
  傳曰。涅槃經曰。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實有倒想而無煩惱。是義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聖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