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畢竟無所有。知聲性空故。瞋亦不復生。瞋不在於聲。亦不身中住。因緣和合起。離緣緣不生。如因乳等緣。和合生酥酪。瞋自性無起。因於麤惡事。愚者不能了。熱惱自燒燃。應當如是知。究竟無所有。瞋性本寂靜。但有於假名。瞋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又偈云。是大夜叉身。從於自心起。是中無有實。妄生於恐怖。亦無有怖心。而生於怖畏。觀法非實故。無相無所得。空無寂靜處。現此夜叉身。如是知虗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於外相分甚為麤惡。令人怖畏。瞋之門。是根本煩惱。最能煩亂。此內外二法。尚成三昧。舉一例諸。可為一心龜鏡。則若境若心。皆成正受。如華嚴經偈云。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
  不空之空。非有之有。
  心空。則無性而空。空而不空。心有。則無性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顯一如。不空之空。空成萬德。可謂摧萬有於性空。蕩一無於畢竟矣。則張心無心外之境。張境無境外之心。若互奪兩亡。心境俱泯。若相資並立。心境宛然。又二而不二。心境冥一。不二而二。心境歷然。又心外無境故難入。境外無心故甚深。
  如外無智而可知。智外無如而可守。
  華嚴經云。智外無如為智所入。如外無智能證於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豈離寂外別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則收法不盡。若如外有智。真如則不遍智中。舉一全收。不容相並。如經云。無有少法與法同住。則顯法性無容並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斷證。唯實教宗。又如是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心境一如。
  帝網而重重交暎。非一非多。
  此是十玄門中。第七因陀羅綱境界門。如天帝殿。珠綱覆上。一明珠內。萬象俱現。諸珠盡然。又互相現影。影復現影。重重無盡。故千光萬色。雖重重交暎。而歷歷驅分。亦如兩鏡互照。重重涉入。傳輝相寫。遞出無窮。此況一心真如無盡之性。流出萬法。影現法界。無盡無窮。
  芥瓶而歷歷分明。不前不後。
  華嚴疏云。炳然齊現。猶彼芥瓶。即十玄門中。第三微細相容安立門。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雜。故云安立。炳者明也。一者是所合微細。如瑠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不相妨礙。非前非後。此況一心能含萬法。性相歷然。

  註心賦卷第二
  註心賦卷第三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忘心而照。無念而知。若瑞草生於嘉運。如林華結於盛時。
  忘心而照者。寶藏論云。唯道無根。靈固常存。唯道無體。微妙恒真。唯道無事。古今同貴。唯道無心。萬物圓備。無念而知者。眾生有念而知。聲聞無念無知。菩薩無念而知。如書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春生夏長。應不失時。
  頓息疑情。現額珠於明鏡。
  大涅槃經云。王家有力士。眉間有金剛珠。因鬥而沒。後有良醫。執鏡以照其額。珠陷入膚中。分明顯現。此況一切眾生身中佛性。無智照之力。隱而不現。後遇善友。得悟心鏡。了了見性。亦復如是。余曾集心鏡錄一百卷。以心為鏡。洞徹十方。一法相宗。以第八識為鏡。二法性宗。以如來藏性為鏡。如楞伽經云。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言如來藏為鏡者。起信論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虗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離和合相。純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釋曰。四鏡之名者。一空鏡。謂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體不無。能現萬像故。三淨鏡。謂已磨治。離塵垢故。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空為二。後二約體用為二。又前二體。後二相。
  全澄亂想。獲真寶於春池。
  大涅槃經云。如人遊春池。失瑠璃寶。諍競入水。取瓦礫而歸。有一智人。安徐入水。乃獲真寶。故云。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又莊嚴經論說。有人見雹謂是瑠璃。收之瓶內皆悉成水。後見真瑠璃。亦謂為雹。棄而不取。世人皆是不應取而取。應取而不取也。不應取而取者。如但隨外境。不向內觀。應取而不取者。如不信自心。反求他學。
  體廣用深。
  如龍以一滴水。可浸陵谷。人以一燼火。可夷阿房。皆是現前唯心所變。日用而不知者。自稱眇劣。不逮聖人。一何悲哉。志公和尚偈云。法性量同太虗。眾生發心自小。
  文豐理詣。攀覺樹以分枝。受輪王之解髻。
  法華經云。譬如強力轉輪聖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能戰心魔。心珠自現。故融大師云。若能強戰有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