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亦無。緣緣之中。俱無自性。但是心動。反推自心。心亦不動。以心無形故。起處不可得。即知皆從真性起。真性即不起。方見心性。遍四大性。體合真空。性無動靜。以因相彰動。因動對靜。動相既無。靜塵亦滅。故首楞嚴經云。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即斯旨矣。
  湛爾唯堅。永出輪迴之際。
  此心前際不生。中際不住。後際不滅。故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世間相者。即眾生五陰心。離五陰無世間。何者。無情世間。即眾生心變。既從心變。一一隨心。常住真如之法位。
  妙極眾象。理統諸方。如積海而含萬水。猶聚日而放千光。
  此一點靈臺自性光明。遍照法界。無法不收。故首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現處即心。更無別體。如圓覺疏序云。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虗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祕。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鑠羣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住持圓覺而具足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大事出現。蓋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脩多羅蓋詮此也。釋曰。心之一法。名為普法。欲照此心。應須普眼虗鑒。寂照靈知。非偏小而可窮。以圓滿而能覺。故曰圓覺。此約能證也。真如妙性。寂滅無為。具足周遍。無有缺減。故曰圓覺。此約所證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為一切萬法之性。又能現三乘六道之相。攝相歸性。曾無異轍。則世間出世間昇降雖殊。凡有種種施為莫不皆為此也。離此。則上無三寶一乘。下無四生九有。
  文圃義圍。言將發而詞喪。清神靜思。意欲緣而慮亡。
  言將發而詞喪者。首楞嚴經云。用世語言。入佛知見。如將手掌捉摩虗空。徒益自勞。虗空云何隨汝執捉。意欲緣而慮亡者。般若經云。如[虫*太][虫*未]蟲。處處能泊。而不能泊火燄之上。如意根遍緣一切境。而不能緣般若。以心智路絕故。
  處眾不羣。居尊匪獨。
  志公和尚歌云。處眾不見諠譁。獨自亦無寂寞。
  闡大道之基坰。布教海之漩澓。了辯乳之真機。
  大涅槃經云。如盲問乳。不知乳之正色。如無己眼。隨他問答。不達自心。若上上機人。一聞千悟。獲大總持。
  達觀象之明目。
  大涅槃經。明眾盲摸象。各說異端。不見象之真體。亦況錯會般若之人。依通見解。說相似般若。九十六種外道。及三乘學者。禪宗不得旨人。並是不見象之真體。唯直下見心性之人。如晝見色。分明無惑。具己眼者。可相應矣。
  躡薩雲路兮非近非遠。詣清涼池兮不遲不速。
  薩雲路者。即眾生心。了之即是。非論近遠。清涼池者。即一心圓明。無塵垢熱惱。故云清涼。智論云。有目無足。不到清涼池。有足無目。亦不到清涼池。目足更資。方能得到。頓悟自心為目。如說修行為足。故須理事齊運。定慧雙修。方入一心之智海也。
  出一語兮海竭山崩。提妙旨兮天翻地覆。舉圓宗兮敷至理。法界橫關。括眾義兮掩羣詮。禪門齧鏃。
  宗門中有齧鏃句。不通問答。
  念念而靈山出世。步步而兜率下生。
  華嚴論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大集經云。貪瞋癡出。即是佛出。又如來藏經云。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及經頌云。我今解了如來性。如來今在我身中。我與如來無差別。如來即是我真如。又成佛之義。隨門不同。古釋有四。一約性。即一真法界。二約相。即無盡事法。三性相交徹。顯此二門不即不離。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初約體門者。問。體是佛不。答。是約無礙。應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無所不至故。經云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絕能所覺為其性。平等真法界。非佛非眾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無自性故。四雙非。性與無性雙泯絕故。經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世一切空。是則諸佛見。二就相門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隨緣變能所故。然此二門。各皆染淨。謂無明熏真如。成染緣起。真如熏無明。成淨緣起。染成萬類。淨至成佛。以修淨緣斷彼染緣。方得成佛。依此二義。則生佛不同。於淨緣中。復有因有果有純有雜。若約純門。隨一菩薩盡未來際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約雜門。萬行齊修盡未來際。若約因門。盡未來際常是菩薩。若約果門。盡未來際常是如來。經云。為眾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