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無外。豈立纖毫。
  金沙大河而更無迴曲。
  金沙大河。直入大海。以表正見直入心海。
  若海中之鹹味。物物圓通。猶色裏之膠青。門門具足。
  如傅大士心王銘云。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持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色裏膠青者。書云。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冰結於水。而寒於水。又一切法中。皆有安樂性。則是色總持門。如大般若經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如是具歷諸法皆然。般若意似當諸法之性。不異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當法性空。既無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觀。色尚不可得。空觀。云何當有趣非趣。即中道觀。今但要初句。以取色性。為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則一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無礙之義。故隨一法皆收法界故。
  孤高獨步。瑩徹攄情。意根淨而寶坊淨。
  淨名經云。心淨即佛土淨。又云。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如一切垢淨世界。及台教四土。祗是一自性清淨心。此心若淨。一切佛土皆悉淨也。如鏡明則照遠。鈴響則聲高。是以華嚴經頌云。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又攝論云。一切淨土。是諸佛及菩薩唯識智為體。即金剛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若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為體。非離佛淨心外。別有實等淨心色也。又云。色等即是佛淨心所感。離佛自心之外。別無能感。如是假實之色。皆不離佛淨心。即此淨心。能顯假實之色。故經云。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等是也。
  心地平而世界平。
  首楞嚴經云。毗舍如來摩持地菩薩頂言。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若拂霧以披天。神襟頓爽。似撥雲而見日。法眼恒清。
  悟心之時。頓消積滯。如彌勒成道偈云。久欲度眾生。欲拔無由脫。今日證菩提。豁然無所有。
  一道逍遙。羣心仰慕。保證而猶玉璽之真文。
  一切萬法。皆為心之所印。如王寶印。無前後際。故法句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見有種種矣。
  包藏而若瓊林之寶庫。
  第八識包含。猶如庫藏。含藏十法界種子。無法不足。
  久行方了。具遍吉之明宗。
  遍吉是普賢菩薩。首楞嚴經頌云。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初學易親。成慈氏之入路。
  首楞嚴經云。彌勒菩薩云。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正念纔發。狐疑自惺。匪五目之可鑒。豈二耳之能聽。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言。我以五眼尚不見。云何無目凡夫而稱見乎。二耳者。一凡耳。二天耳。道書云。上士神聽。中士心聽。下士耳聽。
  非有而非空。故稱卓絕。不出而不在。實謂通靈。
  首楞嚴經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是知性自神解。寂照泠然。如靈辯和尚云。夫一心不思議。妙義無定相。應時而用。不可定執。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用有差別。隨處得名。究竟不離自心。此心能壞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好惡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無礙義。祗今一切施為。行住坐臥。即是心相。心相無相。故名實相。體無變動。亦名如來。如者不變不異也。無中現有。有中現無。亦名神變。亦曰神通。總是一心之用。隨處差別即多義。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又東方入正定。西方從定出。若了心外無法。一切唯心。即無一法當情。無有好惡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分處皆是。故云當成無所畏。無所畏即佛。佛具四無畏也。
  塵思俱逃。煩機頓洗。
  未悟道時。多興妄慮。纔了心日。想念不生。故經云。識停閑靜。想滅無為。又首楞嚴經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又大乘理觀。不念諸佛。即是念覺。故昔人云。真如無念。非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至。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故起信云。若知雖念無有能念所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淨名云。常求無念實相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念般若波羅蜜。
  迥超萬行之先。深徹法源之底。月光大士。變清水於自心。
  首楞嚴經云。月光童子初習水定。弟子窺牕觀室。唯見清水。取一瓦礫投於水內。出定之後頓覺心痛故知定果色。皆是定中意識所變。
  空藏高人。現太虗於本體。
  首楞嚴經云。虗空藏菩薩云。我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