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萬法歸心錄
 清 超溟著
萬法歸心錄序

  余非釋氏。而輒喜釋氏之書。非喜釋氏也。喜釋氏而同乎孔氏也。孔氏之書。平近切實。智愚共遵。釋氏之書。微妙玄深。難以戶說。若於微妙玄深中。仍能平近切實。雖謂釋氏同孔氏之書可也。萬法歸心錄者。小楊山祖源禪師所著也。禪師道誼超深。直窺無上。憫苦海茫茫。欲舉斯世盡登彼岸。爰著是錄。以覺羣迷。其名萬法歸心者何。心本至虗。包裹萬有。放之瀰淪六合。返之不盈一掬。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中庸所謂大本達道。夫子所謂一貫。易所謂洗心退藏於密。舉視此矣。今試取其錄。一一觀之。於俗問見善與惡之所以別於儒。問見儒與釋之所以同於道。問見釋與道之所以異於僧。問闡發禪理上證菩提。朗朗乎如日星之經天。吁觀止矣。從來禪師多有語錄。妙悟微言。未易通曉。唯是錄深切著明。極坦白。却極精深。極高玄。又極平實。上士聞之可以見性明心。下士聞之亦足修身寡過。雖同四子之書。家絃戶誦。焉奚不可也。吾聞西方上乘。不立語言文字。是錄毋乃豐干饒舌乎。然不立語言文字者。所以明宗。語言文字者。所以廣教。宗與教。初非有二。則有言同於無言矣。知有言同於無言。方許讀是錄。
  康熈十五年季冬
  賜進士出身國子監祭酒內翰林院侍講左春坊左贊善兼內翰林弘文院檢討翰林院編修誥敕撰文乙未會試同考加三級北平金鋐敬題



  昔巖頭以德山不知末後句。仰山謂香巖不知祖師禪。機鋒相對。辯難異同。竊甞疑之。以為吾儒千聖相傳。心外無法。法從心生。故舉一可以統萬。合萬不離乎一。舍是之外。不免參差。今觀祖源禪師語錄。以萬法歸心為宗旨。何其與吾儒之旨相合也。諸所謂建瓴懸河。辯才無礙。愚何從窺其涯際。原其真實了義。燈燈相續。如如不壞。自有日色。起滄海河流。振崑崙。不現色相。得大自在。非待攬鏡光。挹勺水。可以依稀彷彿者。蓋佛法自馬祖以後。大慧以前。正令接物。皆顯大機大用。嗣後千支萬派。莫不滙歸一源。即如師友兄弟。相資教益。在世法為鬥諍。在佛法則酬唱。而已服是教者。會乎是錄之意。可以近取。可以遠推。可以就釋而言釋。亦可以不言釋而無非釋。此在大乘法器。且不能出其範圍。矧淺學初機。亦何敢望崖思退。夫照用權實。料簡回互。主賓歷歷。不待言詮。豈必李叟過流沙而為浮屠。阿難登雪山而度仙眾。而後為開導有情。表彰正覺哉。
  康熈十五年季冬吉旦
  禮部祠祭清吏司主政加一級高密任琪薰沐敬撰



  先儒有言同一理也。儒者得之為儒。佛者得之為佛。仙者得之為仙。旨雖殊塗。理本一致。故王文成先生與人談儒。恒以釋宗詮之。與僧談禪。恒以儒書曉之。此不特善於觀儒。抑且善於明釋矣。夫所謂釋者。非盡未入山門。坐靜室。敲魚溫呪。便為脫然浮塵之外。要以却妄想。還真如。世人轉智以成識。而如來欲人轉識以成智。世人昧性以適情。而如來欲人引情以歸性。其於儒者遏欲存理之意。實相符也。自其心之無放逸。則為戒懼慎獨。自其心之無人我。則為是法平等。而必欲判釋與儒為二者則過矣。金剛經云。如來無所說。楞嚴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則是清淨法宗。不假言詮。不落口諦。此固最上乘之訣。而又何有於大藏諸書也。雖然上智返心而即是。中材開卷而思義。所謂文字般若。與實相觀照並峙為三。禪家所謂將密口以代苦瓜。引人入勝地者也。祖源禪師手輯一錄。曰萬法歸心。夫心者。真如之體。法者真如之用。心不能離法以為源。法不能離心以為宰。故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所謂如如不動。了了常知也。禪師為都人士名宿。得臨濟真傳。其手輯一書。以廉洛考亭之學。闡菩提無上之宗。謂之行釋也可。即謂之翼儒也可。而世之慧者。由文字以究無文字之始。由無文字以思著文字之原。則不越寂照二字。而山河大地。全露法身。地水風火。俱無實據。而世界微塵之象。俱不足以係其心。則不窒於文字般若之義。并不負於祖源禪師彙輯之衷。庶幾有得云爾。
  康熈十六年季春吉旦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嶺海鄭際泰薰沐敬題



  心是萬法體。萬法是心用。法不離心。即波是水。體能發用。水動成波。是知一切法是心耳。心本空寂。因法立名。淨法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染法者。脩羅。旁生。地獄。鬼趣。染淨雖殊。總是心影。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今小楊山祖源禪師。乃是庉村浮石老人之孫。江西上藍天峰和尚之子。洞究教典。深達禪宗。了第一義。證最上乘。辯才無礙。真法幢耳。禪師悲心提誘後學。拈一卷歸心錄。直指妙源。實際錄中言言見性。句句明心。可能蕩滌邪執。掃除異見。直證菩提。頓成佛道。真是苦海之慈航。岐路之善導。愚宿生慶幸。而得遇斯文。頓絕狐疑。了然心地。予才拙陋。知見機淺。無足發明深奧。略序以表師恩。
  旹
  康熈歲次丁巳上元日
  古燕體如居士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