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可得。祇教你了取本心。當下了時。不得了相。無了無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覺知。不得者。亦不自覺知。如此之法。從上已來。有幾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己者有幾人。
  師云。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却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示眾。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一日。云。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惟一真實。不可云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 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恒。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師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是接引之辭。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却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僧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 師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祇因分別而有。你但於凡聖兩處情盡。自然無妄。不得有纖毫依執。 云。既無依執。當何相承。 師云。以心傳心。 云。若心相傳。云何言心亦無。 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 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 師云。汝聞道傳心。將謂有可得耶。所以祖師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汝會。何堪也。
  問。和尚現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 師云。汝若見有法可說。即是以音聲求我。若見有我。即是處所。法亦無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師云。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道場者。祇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若得此中意。逍遙何所論。
  問。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莫沈空寂否。 師云。法無凡聖。亦無沈寂。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盡是情見。猶如幻翳。所以云。見聞如幻翳。知覺乃眾生。祖師門中只論息機忘見。所以忘機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熾。
  問。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 師云。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箇箇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祇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異。

  長慶大安禪師

  雪峰因入山採得一枝木。其形似蛇。於背上題曰。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寄與師。師曰。本色住山人。且無刀斧痕。

  清田和尚

  師與瑫上座煎茶次。師敲繩牀三下。瑫亦敲三下。師曰。老僧敲。有箇善巧。上座敲。有何道理。 瑫曰。某甲敲。有箇方便。和尚敲。作麼生。師舉起盞子。 瑫曰。善知識眼應須恁麼。 茶罷。瑫却問。和尚適來舉起盞子。意作麼生。 師曰。不可更別有也。

  大慈寰中禪師

  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蒲坂盧氏子。參百丈受心印。辭往南嶽常樂寺。結茅山頂。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菴中主。 師曰。蒼天。蒼天。 南泉曰。蒼天且置。如何是菴中主。 師曰。會即便會。莫忉忉。南泉拂袖而出。
  僧辭。師問。甚麼處去。 曰。江西去。 師曰。我勞汝一段事。得否。 曰。和尚有甚麼事。 師曰。將取老僧去。得麼。 曰。更有過於和尚者。亦不能將去。師便休。 僧後舉似洞山。洞山曰。闍黎爭合恁麼道。 曰。和尚作麼生。 洞山曰。得。
  洞山又問其僧。大慈別有甚麼言句。 曰。有時示眾曰。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洞山曰。我不恁麼道。 曰。和尚作麼生。 洞山曰。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

  石霜性空禪師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云。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繩出得此人。即答汝西來意。 僧曰。近日湖南暢和尚出世。亦為人東語西話。 師喚沙彌。拽出這死屍著。 沙彌即仰山。山後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 源曰。咄。癡漢。誰在井中。 山復問溈山。溈召。慧寂。山應諾。 溈曰。出也。 仰山住後。常舉前語謂眾曰。我在耽源處得名。